法國當地時間12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196個締約方一致同意通過《巴黎協定》。作為連續19年參加氣候大會的代表,我親身感受到今年巴黎氣候大會的里程碑意義。協定的簽署不僅意味著全球氣候治理進入一個新階段,也將對整個全球治理
問題產生深刻影響。
《巴黎協定》能夠最終簽署,中國功不可沒。首先,中國在會前做了大量雙邊工作,簽署《中美聯合聲明》《中法聯合聲明》《中歐聯合聲明》《中印聯合聲明》等發揮了巨大作用,很多談判最后都是依據中國和這些主要大國簽署的聯合聲明決定。其次,中國所持的立場和理念對簽署協議具有很重大的影響。中國在國內切實采取行動,主動建設生態文明,樹立國家自主貢獻目標。所有這些行動、
政策為協議的簽署定下大的基調,具有示范效應。最后,中國堅決維護發展中國家的利益,和廣大發展中國家站在一起,始終堅持發達與發展中國家的劃分,公約的公平原則、共同但有區別的原則、各自能力的原則。中國的堅持使《巴黎協定》成為一個相對比較平衡、兼顧各方利益的協議。
在整個談判過程中,中國代表團團長解振華和法國外長法比尤斯頻繁會晤,隨時就談判中出現的情況進行磋商,尋找解決方案。中國代表團工作人員每天都和主要大國搞雙邊會談,和公約秘書處、主席國保持密切溝通。在決議通過前的最后一刻,個別締約方依然不能接受協定,使決定通過風險驟增,在這關鍵時刻,中國代表團團長在現場與法比尤斯外長、克里國務卿和相關當事締約方展開了緊急磋商、斡旋,最終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化險為夷,使協定如期通過。
協議簽署后,重點和難點將落在協定的具體落實上。如何落實?首先,中國政府需要把這個協定結合“十三五”規劃轉化成國內方案,形成更新的國家戰略和方案。其次,在國內要全面組織如何履約,主要是在國家戰略、政策和體制、技術、資金等方面狠抓落實。再次,中國還要和國際社會一道落實該協定,將協定中規定的提高透明度、定期重新評估等進一步細化。最后,必須保證低碳技術的研發和推廣,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發展出一些新標準。
在落實協定的過程中,全社會需要統一認識,樹立自覺走低碳發展道路的決心,迅速使認識到位。在落實過程中,一些高排放、高耗能的部門企業將逐漸萎縮,會出現一些下崗失業或者債務問題,如何實現平穩過渡需要周密安排。第三,傳統產業面臨新技術、新能源的更新換代,需要在觀念、品質、政策和技術上全面推進改革,促進創新。
巴黎氣候大會是中國主動參與全球治理的一次嘗試,效果非常不錯。國際上也越來越多地用“領導作用”來評價中國。“領導作用”這種提法里既包含對中國作用的肯定,又有對中國做出貢獻的期待,包括對人、財、物的貢獻。責任無法回避,中國如何根據自身能力、發展階段和歷史責任,恰如其分的發揮所謂的“領導作用”,是我們在參與全球治理過程中將會越來越多的面臨的課題。(作者是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