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看午夜高清性色生活片/免费国产在线视频/欧美性福利/果冻传媒91制片厂演员有哪些

氣候問題是一個價值和道德問題

2015-12-15 10:53 來源: 北京日報 |作者: 姚新中

既然氣候問題是人的問題,那么它就必然是一個價值和道德問題。儒家對于氣候變化的道德責任來自于其對自然萬物與人的關系的理解。《禮記》的天地觀是一元論的,氣候變化只不過是天地本身變化的表征。萬事萬物必本于太一,太一分而為天地,轉而為陰陽,變而為四時,列而為鬼神。在這樣的宇宙一元論中,天地具有自身的價值,天地之氣的交合產生萬物,左右萬物的生長、發展和死亡,氣候變化乃自然而成。天地不依人的好惡而存在,反而是人之存在的根本,人必須遵循天地四時變化而活動。如果人逆天地而動,則會給自然和人類世界帶來災難。通過對《禮記》中天地概念的解讀,我們對氣候變化問題的價值根源有了新的認識,對氣候變化的解決與道德責任也奠定了新的價值基礎。在思考氣候變化的原因和解決氣候問題的根本途徑中,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氣候變化應該是自然的自我更新過程。但當代的氣候急劇變化不是自然現象,而是人為過度活動造成的。工業、商業活動產生了太多的地球自身無法化解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增加打破了幾億年形成的大氣構成,使得地面溫度升高。而要控制這樣的過度活動,僅僅靠節能減排是不夠的。要從根本上控制,我們就要顛覆自現代以來在價值觀上搞“人類中心”主義而以天地為末的價值導向。如果我們能重新置換這樣的價值觀,轉而以天地為上,把人看作天地的一部分,才會自然形成“尊天而親地”的情感,從而遏制造成氣候變化的原始動因。

人類追求自身物質利益無可厚非,滿足自身需要也順理成章。但如果這樣的追求超出了人類生存和必要發展的界限,超出了自然的承受能力,那就變成了貪婪,必然會帶來嚴重的生態后果。因此,如果我們以天地為本源,把人看作自然的一部分,就可以幫助我們限制人的自私自利行為,減少不必要的生產活動,尤其是減少那些造成環境污染的生產,從而減少對生態的損害。

人類工業化、商業化活動不應該以利益最大化為唯一的目的。人的活動并不僅僅影響到他人和社會,而且會影響到自然和環境。因此指導人活動的規范(法律的、職業的、道德的)應考慮到人與自然的關系。在最根本的意義上,天地的存在是人存在的根本,天地規則應該是人制定規則的依據。任何忽視天地存在和天地規則的方案、行動計劃,不但是不可行的,也是不可取的,更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我們所面臨的氣候問題。

任何損害天地的行為都是對人類整體利益的損害,必須加以制止。為了加快社會發展、滿足人的更多需要而消耗超出地球承載能力的資源,本身不僅是一種浪費,也是對人類后代的不負責任。氣候變化影響到人類的整體,更損害了天地的根本屬性,給人類未來的生存與發展帶來不可預料的后果,因此我們要有緊迫感,盡快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方案,緩和并最終加以解決。

《禮記》中的天地概念不僅倡導以天地為本源,而且建立起尊天敬地的價值觀。在以天地為本源的價值觀基礎上所提出的天地與人一家的觀念,特別強調人對天地萬物和保護物種的道德責任。儒家以家庭道德為基礎,因而儒家對天地的道德責任也以家庭道德的方式展開。曾子曰:“樹木以時伐焉,禽獸以時殺焉。夫子曰:‘斷一樹,殺一獸,不以其時,非孝也。’”(《禮記·祭義》)這也就是說,在儒家看來,天地、萬物、人是一個大家庭,但人作為有道德意識的家庭成員,對待天地萬物負有高度的道德責任,我們要像對待長輩那樣以恭敬之心對待自然物。通過倫理的“好德”與“惡德”來強化人對生態萬物的倫理責任,儒家實際是要表述傳遞這樣一個深度生態觀,即人與天地是一體的,對待自然就要像對待自己的親人一樣,保護自然萬物、保護生態多樣性也就是保護人類自身、保護家庭眾多成員。這樣的人與天地萬物一體的思想被后來的儒家進一步發展,成為儒家世界觀、生態觀的價值基礎。這是儒家的優秀思想資源。我們今天思考氣候變化與全球責任問題時,應該認真汲取。

作者:姚新中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院長

最新評論

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