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每年在
交通領域的投資高達1.4萬億至2.1萬億美元,但對于氣候變化如何影響交通,我們卻知之甚少。現在正當各國首腦齊聚巴黎之時,各國都致力于推動減緩氣候變化,努力減少排放。然而,鑒于氣候變化的巨大影響,每年數萬億美元的交通投資也應該同時考慮增強交通體系的氣候韌性。
缺乏韌性的交通體系代價高昂
全球大約80%的人口生活在水系附近,降雨降雪、溫度、風力、視線限制等因素對交通的影響很大。氣候變化造成海平面升高和洪水加劇,使沿海和河岸城市面臨更高風險。韌性越來越成為城市規劃中的重要方面。
城市設計中如果缺少對氣候的適應性,會付出高昂的代價。例如,卡特里娜颶風后四年,密西西比州交通部花了10億美元用于清理廢墟、修復高速公路和橋梁、重建比洛克西(Biloxi)和圣路易斯灣(Bay St. Louis)。鐵路公司CSX則花了2.5億美元用于重建30英里被摧毀的鐵路。全球城市、特別是沿海地區城市的發展,必須在規劃中考慮氣候韌性,避免因氣候極端事件的增加而損失慘重。
為說服各國將數十億美元轉移到氣候韌性項目,部長和投資者必須充分認識到韌性規劃和氣候適應的重要性,并充分評估不作為的后果。據目前估算,到2050年全球為適應氣溫升高2攝氏度,將面臨700億至1000億美元的成本。此外,正如前紐約市長邁克爾·布隆伯格近期所言:所有氣候變化都是本地
問題。城市主體將不可避免地承擔制定因地制宜的地方氣候韌性規劃的重任。對于城市而言,氣候適應成本中有54%用于城市基礎設施、排水和已建成的公共資產,18%用于鐵路,16%用于道路。盡管我們知道適應成本具體用于何處,對不作為的代價卻沒有清晰的概念,不過一定是會大大超過所需投資成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