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錢好辦事,沒錢萬事難。真是應了這句老話,氣候資金遲遲不能到位,發達國家不愿意多出錢,也沒有拿出解決資金籌集
問題的具體方案,使過去一周的巴黎談判進程像烏龜一樣爬行緩慢,霧霾籠罩
北京,也籠罩在巴黎布爾歇會場上空。
2009年的哥本哈根大會上,發達國家承諾2020年之前每年籌集1000億美元幫助發展中國家,這個承諾挽救了那次大會,沒有使其成為一次徹底的災難。在巴黎大會開始前,德、法、英和其他國家做出了到2020年的出資承諾,使得1000億美元的目標又往前走了一步。但總體上,資金到位很慢,為了應對氣候變化,脆弱國家需要資金來減緩、適應氣候變化,而最需要的“適應資金”則一直被忽略。
根據樂施會評估,2013-2014年流入發展中國家的公共氣候資金為190億美元到210億美元,其中用于“適應”氣候變化問題的資金只有40億美元到55億美元,不到50%。就算加上公共氣候資金之外的其他部分,比如來自私營部門的貢獻,到目前為止,氣候資金的大盤子里用于“適應”的只有16%。
每個人都知道需要資金來達成協議,但氣候資金卻是巴黎氣候大會中最大的不確定因素。希拉里·克林頓6年前對2020年之前每年1000億美元的目標表示認同,但美國這次甚至質疑既定承諾,將其視為整體的“金融天花板”。相比而言,倒是發展中國家通過國內預算貢獻了大量資金,至少埃塞俄比亞、坦桑尼亞和其他國家所拿出的錢超過他們得到的國際支持。
對最易受到氣候變化影響的人群而言,巴黎大會發生轉機的最大可能是促使各國推進“適應”資金的提案,這也是大會主席最近一直關注的。
樂施會評估,在2020年之前,350億美元公共資金用于適應氣候變化是開始解決目前差距所需的最小數額。在2025年之前,發達國家應該至少拿出500億美元的公共資金。
2011年時,各國為了解決出資及使用問題,啟動了綠色氣候基金。我們認為應該在這個基金的平臺上,確保2020年以后用于“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的資金“五五開”,與此同時,資金承諾總額還必須得到提高。
此外,目前涉及資金問題的條款中,關于發展中國家下一年能獲得的資金到底是多少規定得很不清楚,使得制定低碳轉型或確保重大適應項目落實非常困難。
發達國家的提案是在為他們減弱義務而不是增強義務。如果歐盟挺身而出,它將成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溝通的橋梁,但從過去一周看,歐盟距離這個角色還有一定差距。
歐盟、美國和其他國家希望氣候資金貢獻者有更廣泛的基礎,不僅僅只有發達國家,富裕的發展中國家也要參與,不然他們不愿意接受對自己來說約束力很強的氣候資金條款。
與發達國家讓人失望的態度比起來,發展中國家倒是積極很多。去年,柬埔寨、秘魯和韓國成為綠色氣候基金的參與國,最近中國承諾將提供31億美元氣候資金用于南南合作。習近平主席在巴黎大會開幕式上進一步向國際社會解釋了這筆資金的用途:10個試點、100個項目、1000人次的培訓,全部投放在有需要的發展中國家。
中國代表團團長解振華在不同場合強調,巴黎談判的目標應該發展中國家團結起來,先讓發達國家出錢,至于怎么分的問題,發展中國家可以在巴黎談判后內部協商解決。中國在這一點上的態度非常明確,雖然自己仍是發展中國家,但中國只會幫助最有需要的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要錢,這筆錢要到后,中國一分不拿,還會從國內預算中出資補充。
談判已經進入第二周,部長級磋商正式開始,發達國家需要積極推進既有的承諾,而2020年后,發達國家所要做的是以每年1000億美元作為起點,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加大他們對發展中國家的資金支持。
此刻,北京正經歷著嚴重的霧霾“紅色預警”,氣候變化是加重霧霾的幕后推手,解決霧霾和氣候變化問題需要相同的應對策略。今年夏天也是有歷史記錄以來北半球最熱的一個夏天,在15個最熱的年份里,有14個發生在新千年后。應對氣候變化是全人類的共同挑戰,包括身在巴黎布爾歇會議中心的人們,無一例外。我們需要一份有雄心的國際氣候協議,從哥本哈根到巴黎,我們等了六年。希望接下來的這一周,會有好消息傳來。
注:樂施會(Oxfam)1942年在英國牛津郡成立,是一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際扶貧發展機構,旨在推動民眾力量,消除貧窮。
作者:王彬彬/樂施會巴黎氣候談判發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