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補貼的禍害
除了從產業鏈的角度看不合適,從資源配置的角度看更是不合適。
前幾個月,
河北某市鼓勵電廠實行
節能改造,下指標要求每個電廠把煤炭的用量給壓下來,并且明確要求電廠盡量使用優質煤,這樣來為
減排做貢獻。為什么呢?因為企業為了多發電又要少用煤,自然會選擇熱值更高水分和雜質更少的好煤來發電,這樣電廠的排放數字就可以刷低了。但是優質煤都拿去發電了,中等和劣質的煤呢?填回地底下去了嗎?當然不是,電廠選了更多好煤,就意味著更多差的煤留給了其他行業,包括廣大居民,河北還大量的地方居民依靠散燒煤度日呢,那可沒有什么脫硫脫硝一說。
眾所周知,在各種燒煤的行當中,火電廠的排放是最好控制的,技術也是最成熟的,這種情況下就應該理性地做全盤考慮:如果一個地方一年要燒100萬噸煤,其中40萬噸是火電(暫時不考慮煤
化工等其他綜合利用項目,僅僅是燒),恰恰是應該把最差的煤都拿去發電,這樣100萬噸煤的污染物排放總量才會最小。
也是基于這樣的考量,火電的排放標準應該合適就好。從現實的角度來看,我們其實先把現有的達標排放管好都很不錯了。像歐盟的火電廠排放標準,就比中國2011年的火電排放標準還寬松,自然他們也沒有搞超低排放這種事,犯不著去花那成本,人家怎么控煤?逐漸用可再生能源去替代,壓縮煤炭一次能源百分比,調結構,一了百了。當然煤電行業也不用打著超清潔的旗號去為自己爭取發展空間,都是花架子。
但是中國是什么情況呢?電廠脫硫脫硝本身是自身的義務,卻要全國人民來買單,已經造成了
市場的不公平。粗略估算了一下,每年國家給火電廠的補貼差不多有500個億,只要上了設施,發一度補一度,即便實際上在超標排放都給補,這客觀上就給很多企業鉆空子賺補貼的空間。現在更是要給超低排放機組每度電加兩分錢的財政補貼,還要保證機組發電利用小時數。
信達證券能源化工行業首席分析師郭荊璞最近在媒體上說,燃煤機組超低排放的國家標準要求并不高。目前,神華、國電等電企的燃煤電廠已經都能做到超低排放,企業的脫硫脫硝治理成本逐漸低于兩分錢,
節能減排能掙錢,因此電企也都很樂意做。
而且,據一位業內人士分析,全國的
電力已經過剩,平均發電時間只有不到5000小時;但現在的火電廠還如此積極性上項目,主要是補貼太多。然后,就形成惡性競爭,在西部有些地方,風電和光伏被大面積的排擠,“棄風”“棄光”現象嚴重,造成巨大的浪費,有的甚至淪為投資陷阱。火電仗著傳統的電網
政策優勢搶蛋糕,回過頭還挖苦可再生能源是自己不爭氣,又貴質量又不好,別人電網不愿意要……完全無視在其他多個國家,沒有給火電補貼的情況下,可再生能源的發電成本已經降得比最好的火電還低——這也還沒算環境成本。
這樣下去的話,中國在國際舞臺上承諾的要大幅提高可再生能源比例,承擔大國責任的話,又要如何落到實地呢?
當然,如果不是國家拿錢來補,也不是全國一哄而上,企業如果自愿精益求精進一步降低各種污染物的排放量,或者是特殊情況下要求做超低,也是可以的,并且要分區域,分具體的個案,統籌各種污染物的排放情況來考慮。最根本的原則,就是要與當地的環境質量掛鉤起來,因地制宜——這也是基于質量的精細化管理應該做的。
做環保,得直面真
問題,分清主次統籌解決,沒有什么捷徑可走。
文章來源:環保廳長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