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低排放有多不靠譜
同理,電廠的超低排放,說白了也是探險家A丟下去的一個水壺。前幾天跟中電聯的秘書長王志軒先生有簡短的交流,之后去拜讀了他的大作,深感同意他的很多觀點,接著又看了他的數篇文章,都深受啟發。他關于反對電廠超低排放的論述非常專業,而且有視野有遠見,只不過顯得過于技術化,不太便于普羅大眾的理解,但我還是強烈推薦給搞環保的同志們看。
面對超低排放這件事,老夫自己的心情跟小朋友面對那個地產大腕時的心情基本是一樣的。
根據王秘書長的論述,超低排放不僅監測方法上難以支持,其成本與環境經濟效益也不適應,也就是說可能花了很大的功夫,從效果上來說卻未必很劃算。
簡單的類比:一個學生有一周的時間復習期末考試,有幾門功課的內容要背,他歷史成績很好了,再奮力背一周的話可以從95分提高到99分;地理成績比較差,很多書都沒有看,還肯定及不了格,如果抓緊背一下書可以考個80分。如果想總分考得比較高的話,他這時候應該怎樣合理安排時間精力呢?
自然,學習成績應該是長效的提高,最好每門功課都能考到99分。但是在很多電廠都還不能實現主要污染物達標排放,電廠的其他特征污染物的排放
問題也都還沒有充分重視和解決的情況下,再把更多的代價都花到脫硫脫硝和除塵的精益求精上,怎么看怎么都覺得是在立牌坊。
客觀的講,絕對不是陰謀論,現在有不少人宣揚“超低排放”甚至“近零排放”,并不是真想加強自律為環境做貢獻,而是想突破限制繼續在東部環境容量已經不足的地方上電廠,醉翁之意不在酒。而且,是不是超低排放了,據此就可以說煤電已經綠了,清潔了?
可能還恰恰相反,因為你末端的這些東西做得越多,前端要增加的事兒也就越多,環保設施并不是上得越多越好,用力越猛越好,因為它本身也要對環境造成影響,也會增加能耗。說電廠的排放,我們不能只盯著它裝在線監測的那個大煙囪看,前面的排放還多呢——從煤炭的開采就可以算起了,煤堆廠還有粉塵和VOC呢,渣場、灰庫、石膏、破碎、干燥、
運輸等多少環節,多少地方都要產生污染,遠不止是那一根煙囪。而且不僅是大氣的污染,脫硫的廢水也很難處理,煤炭里面有的各種重金屬、有機物,脫硫廢水里面也都有。
如果加強脫硫,石灰石這個鏈條的污染就會相應增多,還有脫硝的氨水,使用過程中逸散了也能形成Pm2.5的前提物,脫硫脫硝除塵都要消耗煙氣能量。因為搞這些,余熱回收很困難了,再進一步超低排放,需要消耗多少能量?……總之你要擴展到全產業鏈,從整體的角度來看的話,為了最后一根煙囪那兒少排放一湯匙,但是前端卻多灑出去了一大鍋,不僅污染物不見得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都增多了,這看起來又跟我們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相沖突,不是高成本作秀又是什么?污染治理能不能更合理科學的總體考慮、全面評估?而不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為了一根煙囪,又產生了諸多隱形的“煙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