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國正處于全國
碳交易市場建設的初步階段,相關的
法規制度及
政策性補償等制度尚不明朗,思亞相信國家
碳排放交易機制設計會很大程度上吸取試點市場發展中積累的經驗。因此我們對目前的七個碳排放試點的制度、交易規則及
碳配額價格進行了梳理,結合《碳
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辦法》提出了我們對全國碳交易市場各項要素的預測,以幫助我們的客戶更好地制定低碳發展的企業能源及成本控制策略。
碳交易市場在中國的建設發展
作為議定書非附件一的締約國,中國目前并沒有
減排的義務。然而在全球氣候變化成為國家關注熱點的背景下,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國,除了認清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嚴峻挑戰,更應積極采取合理措施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以減輕中國在《京都議定書》第二階段的減排壓力。因此,構建碳排放權市場,作為一種引導社會各部主動參與溫室氣體減排的市場手段,對中國實現氣候改善和低碳發展的意義深遠。
2011年11月,國務院發布《“十二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首次明確提出控制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和開展低碳發展的目標,并將探索建立碳交易市場。2013年以來,中國先后在
深圳、上海、
北京、廣東、天津、湖北、重慶七省、市實施碳排放交易試點。通過七試點與目前世界主要碳交易市場的配額總量比較可知,七試點交易市場2014年的配額總量達到約1.25億噸,緊隨歐盟碳交易市場。中國,作為世界上首個通過總量控制與交易體系來控制碳排放的發展中國家,一旦建成全國碳交易市場,將超過歐盟成為世界上最大的
碳市場。
圖表備注:表中配額總量不包括儲備配額。
中國試點交易市場目前尚未發布2020年減排目標。
各碳交易市場全稱:EU ETS歐盟排放權交易制,RGGI美國“區域溫室氣體倡議”碳交易市場,California加利福尼亞州碳交易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