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說的“高能耗”,不是傳統意義上“兩高一資”企業中的高能耗,是指企業能耗水平高于行業平均水平,能源利用率低是這類企業的標配銘牌。但這些企業一直存在于市場中,從未被徹底淘汰甚至有些還活的很好。
說起這個話題,源于最近有幾家企業的員工讓我給他剛做好的
碳盤查報告把把關,看看數據是否在合理范圍。這里面就有上面說的那種“高能耗”企業,他做出來的噸產品排放數據明顯比正常水平要高,但按我對他們企業的了解,這樣的數據應該才是他們的真實水平,就告訴他說差不多吧,如果配額分配從緊的話你們未來壓力會比較大。
為什么說配額分配從緊的話他們壓力會大呢?這里首先要簡單介紹下配額分配的三種方法,一是歷史排放法,一是歷史排放強度法,一是行業基準線法。前兩種分配方法都建立在控排企業自身數據基礎上,假如采取這兩種方法中的任一種來分配初始配額,控排企業頂多算是被勒了勒脖子,
問題不大還可以一個臺階一個臺階的下。但假如采用行業基準線法來分配初始配額,那么那些高于行業基準線的“高能耗”企業簡直就是被吊了起來,履約成本會大幅升高,想在短期內扭轉被動局面非常艱難,除非在當前惡劣的資本環境里得到足夠的資金和花較長的時間來改善能源利用狀況。
我們還不知國家主管部門會采用哪種方法來分配初始配額,但無論怎樣,那些“高能耗”控排企業從
碳交易起始就會被勒住脖子,差別僅在于松或緊。現在距離全國
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啟動也就一年零一個月,留給這種企業補差的時間無多,這一年這些企業又能做些什么呢?
首先,認真對待碳盤查,摸清家底。要組建一個
碳管理機構,這個機構要包括主管領導、技術或業務主管;碳盤查一定要自己做,哪怕是請別人咨詢也要自己做,明白數據來源和邏輯關系,才可能找到未來控排的工作重點。其次,把碳盤查報告的數據橫向與同行對標,找到自己的差距,為明確碳戰略建立數據基礎,同時建立降碳路徑和項目規劃。最后,就是認真組織落實降碳路徑和降碳項目。特別提一下,很多“高能耗”企業里,計量器具配置和管理缺失是通病,完善計量設施和加強計量設施管理一定要列為一個重要項目。
出來混總是要還的,好在還有一年又一個月的時間,那些“高能耗”企業,看你們自己的了。
文章來源:低碳通微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