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罪燃煤
一個毋庸置疑的事實是,我國是煤炭大國。2012年,我國煤炭消耗約為40億噸。燃煤帶來了大量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煙塵的排放,使得其成為PM2.5最重要的污染源之一。
目前,在我國的
電力結構中,電力裝機占比最大的仍然是火電,約占到78%。中電聯的報告顯示,發電用煤占全國煤炭消耗總量的50%左右。因此,燃煤電廠成為“
節能減排”的最重要目標。
“對于霧霾天氣,燃煤電廠肯定是重要的因素。因為它本身的體量很大,即使再控制,排放量也是巨大的。”中國環境科學院副院長柴發合對記者說。
另一方面,由于燃煤電廠的排放高度較高,相對來說,在空中的傳播距離也較遠,加之排放出來的污染物中,既有細顆粒物,也有二次顆粒物的前體物,即硫酸鹽、硝酸鹽,以及揮發性有機污染物等,加劇了區域性污染的產生。
令部分環境科學家擔憂的是,當前燃煤電廠普遍采用的除塵、脫硫和脫硝的方式,還存在爭議。“以目前的除塵、脫硫和脫硝方式,可能會導致煙囪尾部地方,三氧化硫的濃度較高。濕法脫硫中,很可能會帶出去一部分石膏成分,這一部分還沒有檢測到。”柴發合指出,這部分物質對于環境的影響,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2012年1月1日,火電行業實行新的《火電廠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按照這份被稱為史上最嚴格的火電排放標準,為完成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煙塵等污染物的排放要求,我國現有絕大部分機組開始進行更換或重新上馬脫硫、脫硝和除塵裝置。
火電廠的脫硫工作,早在“十一五”期間,就已開展。目前,大部分電廠均已安裝脫硫裝置。但對于脫硫工作的穩定性,還有待提高。在環保部2012年10月公布的《實施
節能減排規劃,確保實現約束性指標》文章中指出,尚有4267萬千瓦燃煤機組已安裝脫硫設施但不能穩定達標,需要進行脫硫改造。
對于脫硝的推廣,火電廠才剛剛開始。“我們公司下屬的近80臺機組中,目前已完成脫硝改造的機組約為八九臺,有的仍在試運行階段,加上原先已經有的,共有十五六臺機組安裝了脫硝裝置。”某不愿透露姓名的發電集團科技部人員對記者說,“要想在2015年前完成改造,壓力很大。”
環保部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底,全國7.07億千瓦火電裝機中,脫硝裝機容量為1.29億千瓦。另一方面,則是除塵方式的選擇
問題。在記者調查中發現,目前我國大多數電廠使用的仍為靜電除塵方式。上述發電公司下屬電廠采用靜電除塵的比例高達85%。
事實上,靜電除塵的效率低于布袋除塵。“和布袋相比,靜電除塵清除細顆粒的能力比較弱。”某不愿透露姓名的電力行業專家對記者表示。靜電除塵能滿足50毫克/立方米的排放要求,而布袋除塵穩定可靠,可滿足低于10毫克/立方米的排放要求。
據記者了解,電廠更愿意選擇靜電除塵,最大的原因在于成本較低。在一次投資中,布袋除塵的費用遠高于靜電除塵。
此外,靜電除塵對鍋爐燃燒的煤種要求較高。靜電除塵主要靠陽極板和陰極板之間的高壓靜電來吸附顆粒,如果煤種中含有較多的金屬成分,會引起正負極板放電,減少電壓值,從而導致吸附能力下降。
“在我國實行
市場煤的情況下,煤種變化較大,好壞摻燒,靜電除塵的效率保證也是
難題。”上述電力專家說。“目前,很多電廠正在改造,比較理想的方式是采用電袋結合的除塵方式。”
雖然燃煤電廠仍為主要的排放源,改進的空間仍在,但柴發合對記者表示,在所有工業污染源中,燃煤電廠控制水平最高,執行的標準是最嚴的。“這些年來,煤電行業對于污染減排和控制做出的貢獻確實很大。在‘十一五’期間,二氧化硫的減排率很高。‘十二五’期間,氮氧化物的減排,肯定也是他們挑重擔。”
根據王躍思排放源清單直排估算,京津冀地區不同排放源對PM2.5的貢獻率為:機動車50%,工業37%,居民為5%,電廠僅為8%。也就是說,在燃煤的貢獻率中,電廠的貢獻率并不突出。
此外,在我國近40億噸煤炭消耗中,僅有50%的煤炭用于電力,其余50%的燃煤消耗用于
鋼鐵、
冶金等行業以及小鍋爐、居民家中取暖等方面。相對于火電廠的集中嚴格排放,這50%的燃煤污染更嚴重且不易整治。同屬燃煤大戶的鋼鐵企業的減排工作相對落后,其脫硫改造工作正在推進,至于脫硝改造,僅處在對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重點區域實行示范工程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