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泄露” 成為 “Bug”
歐盟
碳排放交易體系推出也遇到很多
問題。如對
市場估計不足:推出當年天然氣國際市場價格上漲,不少企業改用煤炭,排放量大增,很多企業不得不購買配額,一舉讓配額價格暴漲、市場失控。另外,成員國出現隱瞞排放量,推遲報送國家
減排報告等情況。
不過,對于這種交易最大的爭議還是集中在削弱市場競爭力和 “碳泄露”。
歐盟市場競爭力在何種程度上受到該體系的影響取決于兩方面因素:一方面,歐盟生產者能夠在多大程度上將交易體系產生的成本轉加到產品消費者和能源供應者身上;另一方面,非歐盟的生產者能否在較短的時間內增加生產以挑戰歐盟生產商。
數據顯示,在
鋼鐵、
化工、
造紙和
水泥等領域,碳排放交易體系確實對歐盟相關生產商的市場競爭力造成了影響。這種影響的后果是生產商把重排放產業轉移到歐盟境外,也就是所謂的 “碳泄露”。
為了避免 “碳泄露”,歐盟只能用免費配額的方式補貼排放企業,減少交易體系運行對終端產品價格和生產模式的影響,但這樣把整個體系置于邏輯上的悖論。
要從悖論中走出來,歐盟一方面試圖推動全球碳排放交易體系;另一方面加強進口管制,向進口企業征收溫室氣體排放稅。前一種方式似乎有限遙遠,后一種方式很極端,容易被理解為新貿易主義。具體可參加歐盟把
航空業納入碳排放交易體系時,各國政府及業界激烈爭論的 “一地雞毛”。
原標題:歐盟碳排放交易體系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