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日舉辦的中國低碳發展宏觀戰略研究成果宣介暨低碳發展研討會上,國家氣候戰略中心戰略規劃部主任劉強表示,我國必須加快實施能源低碳發展戰略,加快構建節約、高效、清潔、低碳、安全的現代化能源新體系,為建立氣候友好型能源戰略體系奠定基礎。
“加快實施能源低碳發展戰略,是基于全球長期
減排目標的約束以及我國國內可持續發展要求的必然選擇。”劉強說。
據分析,氣候變化對自然生態系統和人類社會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到本世紀末將溫升控制在較工業化前上升2℃以內已成為全球政治共識。而要實現長期溫升控制目標,就必須把控制能源活動的二氧化
碳排放作為核心要務,推動能源低碳發展。
從國內發展的實際看,長期以來我國以煤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給資源環境帶來了巨大壓力,也在很大程度上擠占了新能源技術的應用空間。同時,我國原油、天然氣的對外依存度接近紅線水平,與煤炭生產相關的空間布局不平衡、安全生產基礎脆弱、技術和管理水平低下、資源生態破壞嚴重等
問題也十分突出,迫切需要加快能源革命的步伐。
“實現能源低碳發展,有利于扭轉環境持續惡化的趨勢,還藍天、碧水和凈土于民。”劉強說,當前,我國能源消費正在步入低增量、低中增速的新常態,非化石能源完成基礎布局、呈持續加速發展態勢。我國應抓住這一機遇期,加速促進經濟增長與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脫鉤,把電氣化、網絡化、智能化作為能源變革的主要方向。
劉強表示,要解決中國能源消費結構的高碳問題,必須加快順應全球能源革命進程,嚴格控制能源消費總量,盡快推動能源消費碳排放達峰;加強煤炭消費總量控制和清潔化利用,為包括天然氣、非化石能源在內的低碳能源發展留出空間,大力發展以天然氣和可再生能源為主的低碳能源技術,爭取到本世紀中葉低碳能源成為主力能源。
分地區來看,東部地區要加快推動面臨較大空氣質量約束的京津冀魯、東北三省地區和沿海發達及較發達的地區煤炭消費控制和率先達峰;協同大氣污染防治等環境保護措施,先行探索和實踐低碳工業化、低碳城鎮化的可持續增長模式。
中西部地區要避免走單純承接發達地區傳統重工業轉移的老路,而要利用好后發的
政策、
市場和技術優勢,做優增量、調整存量,實現經濟的低碳可持續發;加快非化石能源、天然氣資源的長期技術戰略和基礎設施布局,控制和優化煤炭消費。
貧困地區面臨著脫貧的發展重任,則應給予公平性考量和碳排放補償機制,允許這些地區通過碳轉移支付和市場交易實現脫貧和低碳發展協調推進;盡可能通過發展可再生能源和分布式能源滿足其消費需求;資源枯竭型貧困地區要盡快實現轉型,發展生態低碳產業,增加
碳匯。
劉強建議,能源與環境的相關主管部門應加強協作和配合,統籌設計目標、政策和機制,實現大氣環境質量和碳排放的協同控制;在繼續推動
碳強度下降的同時,盡快實施碳排放總量和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制度;強化低碳能源發展的法律制度和標準體系建設;加快能源體制改革,打破壟斷和全面開放并舉;采用恰當的財政和金融手段,積極推動能源低碳化發展;處理好政府與市場關系,用市場機制引導能源的低碳轉型。
原標題:國家氣候戰略中心專家:中國須加快實施能源低碳發展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