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看午夜高清性色生活片/免费国产在线视频/欧美性福利/果冻传媒91制片厂演员有哪些

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進程的回顧與展望

2015-11-23 09:58 來源: 易碳家--中國碳交易網 |作者: 張曉華、祁悅

2015年注定要成為氣候變化國際合作進程中又一個里程碑。隨著巴黎大會臨近,應對氣候變化再次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之一。如何預期和評價巴黎大會的成果以及今后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進程將何去何從,開始成為人們廣為關心和討論的話題。分析應對氣候變化問題的實質,回顧《公約》進程的歷史,有助于我們更好地把握巴黎會議成果,對進一步推動和引導未來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進程做出積極貢獻。

應對氣候變化問題的實質和關鍵影響因素

應對氣候變化是極其復雜的系統性問題,它涉及到科學、技術、政治、經濟等諸多方面。應對氣候變化行動取決于決策者基于對各種因素考量之上的價值判斷,這些因素的發展變化對應對氣候變化國際進程的演進產生了關鍵的影響。

應對氣候變化是一個科學指導決策的問題

與其他環境問題不同,我們現在尚未遭受全球變暖可能帶來的最惡劣的影響,我們需要采取措施預防可能產生的、未來人類將可能面臨的嚴峻后果,以避免氣候變化對人類可持續發展產生不可挽回的影響。因此,應對氣候變化是建立在科學認識基礎上的、為保護人類遠期利益的前瞻性行動,首先需要處理兩大問題:首先是科學認識的確定性,其次是如何將科學結論轉化為政策目標和行動。

建立起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的科學基礎,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經歷了一個漫長發展和成熟的過程。早在100多年前,科學家們就開始認識到人為活動導致氣候變化的可能性。1896年瑞典科學家Arrhenius提出二氧化碳濃度增加會導致全球變暖,并進行了模擬計算,結果顯示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加倍會引起全球溫升5-6℃。單純看結果,和現在主流模擬結果(二氧化碳濃度加倍溫升3±1.5℃)還是比較接近的,但由于當時對氣候系統的認識薄弱,他的研究還只能停留在科學假說的層面上。氣候系統十分復雜,是一個涉及到海洋、陸地和大氣的巨型非線性系統,任何理論都很難通過實驗來系統地驗證。但隨著人們在大氣、海洋、地質等不同領域的研究不斷取得進展,很多獨立研究成果對氣候變化的理論假說進行交叉驗證,大大提高了氣候變化研究的可信程度。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之后,得益于現代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大規模計算成為可能,基于計算機模型進行理論模擬和驗證后,氣候變化科學才真正發展成為一門成熟的學科。1979年第一次世界氣候大會在瑞士日內瓦召開,與會科學家明確提出,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增加將導致地球升溫。標志著氣候變化科學性得到認可,開始受到國際社會關注并提上議事日程。

雖然人類活動導致氣候變化的科學結論已經不容懷疑,但對于氣候變化的定量研究仍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和不確定性。如何在考慮不確定性的同時利用科學結論指導決策是極為重要的問題,在政治和科學互動的過程中,應對氣候變化的決策者,應該保持科學的態度,相信科學但不能教條和僵化地應用科學結論,也不能因為其他利益綁架科學;對于科學工作者,在響應氣候變化決策者需要的同時,也更需要保持科學研究和結論的獨立性,不能成為政治進程的附屬和工具。

為了建立一個良好的“科學-政治”互動關系,1998年政府間氣候變化專業委員會(IPCC)正式成立,旨在全面評估氣候變化科學方面的最新進展,為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進程提供科學支撐。迄今為止,IPCC已經開展了五次評估,分別于1990年、1995年、2001年、2007年和2014年發布了權威的評估報告。提供了越來越確鑿的證據證實人為因素導致氣候變化的科學結論,對應對氣候變化政治進程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更準確和精確的科學認識還將影響未來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應對氣候變化也需要不斷增強的科學認識來指引。氣候變化科學與政治的互動關系仍將影響應對氣候變化進程的一條重要線索。在IPCC最新一輪的評估中,關于“科學結論政治化,政治結論偽科學化”的爭論開始表面化,引起了較大的反響和關注。必須解決好這一問題,才能更為有效地推動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合作進程。

最新評論

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