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主動參與
(三)公眾主動參與
媒體廣泛傳播。2014年以來,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中國日報、中國新聞社等多家新聞媒體,對聯合國氣候峰會、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利馬氣候大會、中國提交國家自主貢獻文件等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重大事件給予高度關注,充分利用圖片、文字、視頻等多種形式進行全方位報道,營造了良好的輿論氛圍。
非政府組織踴躍推動。中國綠色
碳匯基金會等機構聯合舉辦“應對氣候變化媒體課堂”活動,為媒體記者提供應對氣候變化知識培訓,并評選出2014年度“應對氣候變化媒體課堂”優秀作品。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聯合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開展“應對氣候變化 記錄中國”科學考察與公眾科普活動。中國民促會、廣州公益組織發展合作促進會、石家莊低碳協會等合作開展全國中學教師應對氣候變化培訓。青年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網絡(CYCAN)舉辦第七屆國際青年能源與氣候變化峰會。中華環保聯合會面向全國發起“守護藍天碧水”的倡議活動。國家信息中心、中國民促會綠色出行基金、中國低碳聯盟、
深圳市政府聯合主辦“低碳中國行2015”行動,組織新聞媒體走訪各地低碳發展現狀及經驗。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發起創辦了“零碳創意館”,通過宣傳和體驗讓廣大公眾參與其中。世界自然基金會在2015年“地球一小時”活動期間,鼓勵關閉不必要的燈和其他耗電設備,以自身的實際行動應對氣候變化。
百姓積極參與。社會各界公眾通過參加多種形式的氣候變化教育培訓等活動,增進了對應對氣候變化、踐行低碳發展以及
節能減排的認識,提升了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的自覺性。越來越多的公眾開始自覺選擇低碳飲食、低碳居住、低碳出行的日常生活模式。
節能減排進家庭、進社區、進學校等專項活動在全國各地廣泛開展,號召人們樹立“節能、節儉、節約”的工作與生活的理念。此外,依托微信、微博等網絡平臺,公眾通過微信公眾號以及微博話題討論的方式,了解應對氣候變化知識,踐行低碳發展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