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核“綠化”折射發展觀轉變
在GDP上較勁的心態一時難改,但干部心里有了生態環境紅線
“由決策、領導意志造成的生態環境損害屢見不鮮,反映出一些黨政領導干部發展觀出現偏差。”中國工業環保促進會會長楊朝飛認為,保護生態環境,僅約束企業行為遠遠不夠,更重要的是規范政府行為。
沈曉悅表示,過去由于缺乏必要的生態環境考核,在GDP考核的壓力下,各地犧牲環境大搞經濟的現象比比皆是,令人痛心,更應該警醒。在綠色發展的大背景下,一定要盡快轉變觀念,摒棄不管不顧大干快上的思路和做法。
深圳南山區月亮灣片區,10年前這里電廠和工業企業扎堆,媽灣電廠、光大木材等廢氣排放大戶導致的空氣污染,引發廣泛關注。如今,隨著脫硝改造工程的完成,提供了深圳近兩成
電力的媽灣電廠,氮氧化物排放量已低于全社會排放量的3%。
深圳近年來發展態勢喜人,經濟效益與生態環境齊頭并進。取得這樣的成績,2007年出臺的《深圳市環境保護實績考核試行辦法》功不可沒。2013年這一辦法“升級”為生態文明建設考核,注重強化考核結果的運用,對考核對象形成了硬約束。
深圳市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介紹,“考核不合格的領導干部在兩年內不得提拔重用”,這一條給了干部很大觸動,帶來施政行為的改變。
近年來,隨著生態文明建設地位提升,各地在干部考核上的“綠化”,直接反映出發展觀、政績觀的轉變。
浙江不再考核淳安縣、永嘉縣、文成縣等26個相對欠發達縣的GDP總量,轉而著力考核生態保護、居民增收等;
寧夏發布《地市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任期考核評價辦法(試行)》,強化對地級市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任期內資源消耗、環境保護等約束性指標的考核;
福建取消對34個縣(市)的地區生產總值考核,實行生態保護優先和農業優先的績效考評方式……
然而,從考核文件出臺到干部觀念切實轉變,還有一段路要走。一位基層干部告訴記者,即使不考核GDP,哪個縣的領導坐在一起說的不是這個話題?雖然GDP排名弱化,但數據都在那擺著,大家心里都把名次排得清清楚楚,誰愿意老落在后面!
明處不考核,暗地里在經濟發展上較勁,這樣的現象可能還會存在,但令人欣慰的是,考核制度的變化,讓干部們心里有了生態環境這個紅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