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交易任重道遠:
碳交易是指把
市場機制作為解決二氧化碳為代表的溫室氣體
減排問題的新路徑,即把二氧化碳
排放權作為一種商品,從而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權的交易。2011年11月發改委公布將在
北京、天津、上海、重慶、廣東、湖北和
深圳等7地先后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從此開啟我國的碳交易市場,但由于
政策的不明朗(國內碳交易制度缺失,并沒有相關政策對企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加以強制約束,歐盟有絕對的年碳排放額)、地方化交易模式的空間所限(各區域間在開展碳交易活動時會受限于各地經濟結構模式、計量辦法、交易規則等一系列影響因素,使得各地標準較為混亂,而歐洲只有一個碳排放交易市場)等原因,我國碳交易市場并不活躍。
政策刺激不斷,未來值得期待:由于碳排放對我國環境影響越來越大,國家對于碳排放交易制度的關注度逐步提升。去年年底中美就已經發布了一份《氣候變化聯合聲明》,共同宣布了控制溫室氣體的相關協議,中方承諾2030年左右達到碳排放峰值并爭取盡早達峰,2030年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重提升到20%左右;而今年9月中美兩國再度發表《氣候變化聯合聲明》,中國承諾到2017年啟動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繼去年年底中美兩國“里程碑式”的協議后,此舉將再度成為中國在促進溫室氣體減排、應對氣候變化中的一大步,且這是中國首次明確建立全國
碳市場的“時間表”!在聯合聲明中,習近平表示,中國政府承諾將拿出200億元支持其他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無論是公開承諾還是對外捐助,都在顯示中國對推進碳排放交易的決心,而本年年底舉行的巴黎氣候談判更有可能成為我國碳交易發展的里程碑。聯合聲明還提出將覆蓋
鋼鐵、
電力、
化工、
建材、
造紙和
有色金屬等重點工業為碳排放市場,后續交易量望達到30-40億噸/年,是歐盟碳交易市場的一倍(2014年歐盟交易量400多億歐元),隨著政策立法的完善,后續空間非常廣闊。
投資建議:我們認為在環境污染不斷被重視和大氣治理不斷深化的背景下,隨著碳排放總量控制及分解機制方案、交易方法的出臺,萬億碳排放交易市場望啟動,看好相關投資機會,1、參股交易所股權的公司,關注深圳能源(參股深圳碳排放交易所10%股權)、華銀電力(參股深圳碳排放交易所15%股權)和中電遠達(碳捕捉技術和交易平臺);2、推薦相關減排生產的標的,推薦長青集團(小鍋爐改造龍頭,煤炭減量、清潔燃燒)、迪森股份(生物質能供熱龍頭,后續清潔綜合能源服務商),關注天壕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