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雜志的一篇文章里,斯坦福大學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員發現,GDP人均增長處于最大速度時存在一個黃金溫度:約13攝氏度(55華氏度),低于或高于這個溫度都有可能對經濟增長帶來負面影響。氣候變暖和經濟繁榮是對立的。
“人們存在已久的憂慮是,氣候變化對于貧困國家的人民是一場災難,我們已經確認了這一點。”該文章的一名聯合作者、斯坦福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的副教授Marshall Burke這樣說,“我們的一個重要發現是,即使是富裕的國家也不能置身事外,大國一樣會受到影響。”
研究人員們調用了世界銀行1960年到2010年間166個國家的經濟數據以研究GDP和氣溫變化的關系。研究結果表明,不管是富裕國家還是貧困國家,不管是農業還是非農產業,這兩者的關系以及生產力峰值溫度一直保持在穩定的水平。研究人員們通過對比寒冷、涼爽或者正常溫度年份不同國家的氣溫與GDP關系得出了這一結論。
“事實就是這樣,世界部分最大經濟體平均氣溫大概在13攝氏度左右,”Burke說,“包括美國、歐洲大部分地區、日本和中國;在氣溫最適宜的地區,人類的生產力是最高的。”
然而,當某國的平均氣溫上升時,GDP下降。舉一個例子,如果明年美國的均溫比往年高4攝氏度,那么GDP就很有可能下降1個百分點。
誠然,一個國家的氣溫不會在短時間內出現大幅波動,但到2100年之前平均氣溫上升4攝氏度是可能出現的,未來85年里的生產力損失也是可以預測的。
“我們發現,受氣候變化影響的世界人均GDP將會比不受氣候變化影響的少23%左右。將近77%的國家都會在人均GDP上表現倒退。”Burke表示。
通過分析許多研究探索氣溫影響人類活動的宏觀經濟影響,研究人員們發現許多因素都會造成生產力下降。這些因素包括:
在更熱的氣溫下人類的健康狀況會更差。比如,在美國可能出現更多的心臟病病例,在一些發展中國家可能會有更多的因登革和瘧疾造成的死亡。
當氣溫上升時,勞動生產力一般會下降。
有證據表明,當天氣炎熱時,人們更有可能會犯錯誤,表現也有可能失常。
氣溫上升時人類沖突可能增多,并影響正常的經濟活動。
這次研究的一個重點就是明確了,如果不采取行動應對氣候變化,人類將付出代價。
“如果我們不做出改變,形勢會怎樣發展?”Burke說,“我們計算了減弱氣候變化可能帶來的好處,這些好處非常大,而且是我們從來沒有想象過的。那么這些好處是否大于付出的代價?我們的研究并沒有觸及這個
問題,但是我們認為答案肯定的。氣候變化的惡劣影響之劇實際上敦促我們采取行動來改變。總之,有所行動,總比坐以待斃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