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對技術創新的戰略引領
技術創新必須基于戰略的謀劃。中國的傳統產業升級、城市化、生態文明建設等因素,特別是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綠色化的“并聯”實施,為中國的技術創新提供了強大的需求。中國的高等教育大眾化戰略,使得更多的人接受了先進科技、經濟與人文知識的教育與訓練,已成為中國技術創新的強大人力資源供給。在已經到來的互聯網時代,創新的信息化條件進一步成熟,使創新供給和需求的連接率急速提升,知識和技術的全球化擴散正在實現,大規模群體創造成為現實,大爆炸式的創新正在涌現,企業可以同時實現差異化、低成本和良好的用戶界面等全面競爭優勢,改變了傳統的波特式單一競爭策略。
以中國的制造業為例,《中國制造2025》的頒布,給出了中國實施制造強國的戰略性行動綱領。那么,如何借鑒和運用先進國家制造業技術創新的經驗,形成科學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制造業技術創新戰略,至關重要。
工業4.0所代表的德國制造的典型特點是智能與環保,代表企業是西門子。西門子為客戶生活的重要方面提供高附加值的創新技術和解決方案,在智能控制系統、醫療保健和綠色建筑方面均處于世界領先地位。例如西門子正在研發的智能傳感器網絡可以自動控制制造系統,將能源效率提高30%。醫療保健方面,西門子通過信息技術和診斷學共同提高效率。綠色建筑方面,西門子著力提供實現氣候友好型建筑技術。
然而,來自其他國家企業的技術創新模式仍具有鮮明特色。美國制造始終關注科學基礎,在工程科學方面投入大量的資源。歐洲許多國家在復雜產品系統方面的創新具有顯著的優勢。日本制造業創新的優勢則在于精益和美學,豐田的“優雅革新”則是典型代表。豐田始終堅信“普通”員工具有解決復雜
問題的能力,這就在根本上增強了其持續改善的能力。印度制造業具有獨特的“樸素式創新”特質。依賴于該思想,印度企業以當地的用戶需求和
市場特征為出發點,通過重新構架產品概念和減少不必要的產品設計,不僅降低了產品的生產成本,而且維持了產品的耐用性和易用性,并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印度塔塔公司生產的價格為2200美元的汽車Nano等樸素式創新產品,都是典型的成果。
因此,中國企業應深入學習《中國制造2025》,并進一步研發出更有中國特色的技術創新戰略,既強調智能制造的深入落實,應積極關注基于科學、面向復雜、關注精益、實現簡樸等新的技術創新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