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思考過一件事情:為什么中國的金融成本這么高?這其中固然有中國本身金融利率的因素,因為在中國的存貸款利率比歐美高出很多。按照投資收益原理,存貸款利率高必然意味著存貸款的風險很高。但中國的銀行,或許是全球最安全的銀行,老百姓眼中永不倒閉的銀行,這樣一想,風險就只能是在貸款流程中了。貸款的高風險導致了高收益,從而觸發了存款的高利率。
貸款的風險無非就是收不回貸款,包括1.可能被騙貸,貸出去的錢直接就不見了;2.投資項目經營不善,無法還貸;3.項目出現不可預見的質量
問題,無法繼續運行。對于前兩種可能,銀行等金融機構是可以通過自身的經驗和規則最大限度地進行規避的,但對于第三種,或許很多金融機構,特別是中國的金融機構都會載在這里。
1.判斷項目質量需要專業知識和經驗
每一個投資項目的產品質量,都需要行業內的專業人士來判斷產品是否是可持續的。在光伏領域,組件的產品質量和可靠性、系統的質量和可靠性、安裝和運行的質量及可靠性,是影響著項目成敗的重要因素。在幾乎所有光伏產品都要求大于25年質保期的今天,幾乎所有的EPC、投融資、保險商都對合同中的發電量和壽命期限有嚴格的要求,因為這直接影響到投資回報時間,直接決定了項目的成敗。
有要求,就有成本。對于剛剛起步,或者說剛剛大規模起步的中國光伏電站建設,一夜之間出現的大大小小的EPC、一夜之間轉向的銀行和保險商,絕大多數都是半路出家,或者是進入了一個完全陌生的行業。沒有經驗、沒有案例、沒有成熟的產品,有的只是不斷下降的成本壓力和叫囂的裝機目標誘惑。在地方
政策的刺激下,在路條掮客的蠱惑下,總有一些大膽的EPC、銀行、保險商拋開躊躇和猶豫,嘗試“吸金”大法。熏陶在各種
論壇和資料中,再外行的人都會被告知25年的壽命及衰減保證,于是“25年”成了各種光伏投資回收期計算的標準數字。
為什么是25年?什么樣的產品能持續25年?哪些因素會影響25年?你不懂,就是風險;你想知道,就需要為你的不專業付出成本。
2.光伏項目沒有成熟的質量保障方案
我們買的燈泡,出廠時會有壽命抽樣試驗,從統計的角度預測其使用壽命,從使用的角度統計出其實際壽命。這一切是因為燈泡已是一個成熟的產品,有實際應用可循。
但是否所有的人都明白:其實光伏行業內沒有人知道你買的產品是否能用25年。或許你會說,光伏產品的戶外應用已經超過25年歷史了,為什么不知道?因為事實的情況是,現在的產品已經不是25年的產品,現在的成本已經不同、材料幾乎完全改變、工藝已經不斷更新、應用環境已經千差萬別,測試標準也在不斷更新。更要命的是,似乎沒有一個測試標準能讓你預測產品的使用壽命,沒有一項測試方法能夠模擬產品的實際使用狀態。換句話說,所有人都在用現在猜想未來、豪賭未來。
IEC61215、UL1703、各種材料和部件標準,各種應用和
認證規范,各種先進儀器和試驗箱,都無法將25年的使用壽命用實驗室的加速老化裝置從理論上合理地關聯起來。有的廠商為了凸顯自己產品的優越性,強調2倍、3倍的IEC,但依然不知道這些實驗到底代表了多久,更不談這實驗本身也在被行業質疑。還有一些項目,像戶外光照量、紫外輻照強度等,還沒有足夠劑量的燈來模擬25年的使用壽命,現有的技術或許要做幾年才能假設對應了戶外的25年。
沒有成熟的質量保障方案,就意味著你的投資和保險沒有可依據的投資回收期保證,也就意味著你的投資和保險會有額外的風險,所對應的成本自然也就提高了。
3.光伏監管遮掩著項目質量
我們能看到國外某光伏電站意外著火的報道,我們能查到國外光伏應用的故障研究和統計數據,但是我們很少看到國內光伏項目的失效案例和質量報告。在光伏圈混久了,會聽說一些比較震驚的案例,某地的電站出現大面積的PID了,某高原的組件EVA都發黃了,某處的陣列安裝時都是裂片了...但除了象黃河水災沖垮電站、天津屋頂著火的電站、
海南臺風吹垮的電站等一些天災人禍式的事故會被媒體報導,其它光伏電站的內在質量問題,或許對于普通人來說,永遠是個迷。
在中國或許有這樣一個怪圈,有問題的電站不愿意接受調研,調研的結果被嚴格限制在內部討論的范圍,參與項目的知情人士為了自身的利益也不會對外分享。
或許有人說,我們的社會需要更多正面的報道,需要傳遞更多的正能量;也有人表示,如果把這些問題都公開了,對于出口占絕對比例的中國制造,還有誰會相信呢?爆料,被指為嘩眾取寵、博人眼球;揭露問題,被認為與行業為敵,得罪人。
也有一些項目,從電站到EPC,從投資到采購,從關鍵部件到原材料,都是一個集團內部的,出了問題也是自己打碎門牙往肚子里咽。還有的項目是靠國家補貼的,只要立項、路條的錢兌現、裝好了能發電就可以交差了,至于后面出現的問題,吃不了就兜著走,別給自己找麻煩。
如此一來,僅有的一點案列經驗也不為人知了。那對于新入行的EPC、投融資、保險商,如何才能知道你建的項目能用多久,你投的錢什么時候能回來,你保險的項目到底有沒有保障。未知數越多,風險越大,你所期待的收益率就大,你的融資、保險成本自然不會低了。
4.光伏廠家的質量誠信
有這么多的未知質量風險,自然就要拜托有資質的廠家。行業內混的人或許經常聽到這么一句話:我們上市企業還差你這點錢? 我們這么大的廠你還擔心倒閉?我們出口那么多滿足不了你這點要求?我們產品都有TUV認證的?但事實又是如何呢?上市企業不差錢?呵呵,天合差錢,英利虧損,賬期6+6,好象行業里沒有不差錢的;大廠還擔心倒閉?呵呵,尚德不見了,超日不見了,開工停工6+6,多少跑路了,還有多少硬撐的;出口要求都能做?呵呵,出口是不少,全中國的傳統都是好的給別人用,清庫存都靠國內單;產品有TUV認證?呵呵,送了幾次才通過,有多少是采樣,多少是自己送樣?掛羊頭賣狗肉,你換的輔材都報備了?更改過的工藝報備了?新的原材料供應商報備了?工藝控制溯源能做到幾成?你的組件抗PID嗎?你的EVA高透了嗎?
如此的質量是否有誠信,成了考驗國內光伏企業和光伏安裝的一個重大的問題。對于單個產品,或許是省了一次認證的成本,或許是清了庫存降了成本,或許是降了原材料價格成本,但所有的投機都是要還的,光伏的投融資、保險最終會承擔光伏“福喜”所帶來的質量成本。
中國的光伏產品,賣到歐洲要TUV認證,賣到美洲要UL認證,賣到日本要JET認證,在中國安裝要金太陽認證。所有這些認證都是依靠第三方的測試認證機構來實施的。在中國的國情下,第三方認證往往只是一紙證書。試問一下,現在還有誰相信ISO9000證書?
在第三方認證的光環下,我們會聽到這樣的表述:你選擇采樣還是送樣?你送什么樣品你自己決定;我們只對你送的樣品負責,你對你賣的產品負責;要測試還是要發證,你想怎么做?認證的時候找大牌的,年審的時候找劃算的;樣品和產品,哪個是自己的,哪個是代工的?
你所經歷的各種各樣的奇葩會告訴你,證書只是一張紙而已,你想要買到可靠的產品,光靠第三方認證機構的一紙證書是不夠的,你得自己去查,自己去找。你花力氣去找了,你付出了力氣成本,你不花力氣去找,你可以付監造成本,什么都不做,你會付出你該付的成本。
6.光伏技術的不確定性成本
光伏行業的技術更新可以說是日新月異,或許是任何一個行業都無法比擬的,這來自于光伏的生產成本/上網電價的下降速度象瀑布一般的壓力。所有的光伏技術更新都圍繞這一個目的:降低度電成本。每一次的技術進步都讓人振奮。
行業的突飛猛進帶來的是行業發展的浮躁和壓力。很多未經證實的新技術為了滿足度電成本的需要,一出來就投入了實踐,甚至只是在實驗室里做了一點測試而已。而另一些明明對長期效益有益的技術卻因為成本略高而被束之高閣。這就為行業埋下了很多未知的定時炸彈。
比如:多晶硅飆升的價格一度促進了電池片切片技術的提高,而窮途末路過薄的電池片則帶來了隱裂的隱患;為了增加入射光的透過率,連號稱絕不提供鍍膜
玻璃的南玻集團也只得隨波逐流,由此帶來玻璃的清洗問題反而造成后期的維護更難;為了降低背板的成本,嘗試用涂覆型替代復合型已經是很道德的行為了,更有甚者直接把最貴的含氟材料就去掉了,甚至就用簡單的塑料片;為了增加短波長的透射率和充分利用紫外部分的能量,行業早就把EVA材料耐紫外缺陷的特點拋之腦后,把僅有的一點增加EVA紫外老化性能的紫外吸收劑都拿掉,只要能增加眼前的一點發電量,全然不顧日后是否能長期運行,沒有可信實驗結果的情況下就拿今天的發電量賭明天的收益。
這一切,都需要專業的人士才能理解一二,普通的金融、保險從業人員很難如此深地去理解光伏產品可能存在的問題,在這樣的認知下,如何保證不為之付出學費,不吞下自釀的惡果呢?
而這些新技術,據行業內部一位資深人士透露,大多發生在國內訂單上。出口單子往往會用較好的材料,采取更慎重的態度。這無疑會為行業帶來“中國金融行業為外國金融資本買單的惡果”。
或許在談光伏投融資的質量成本時,有的是行業本身發展的技術瓶頸,也有的是對行業不正常運行的一種關切。這種關切,不是為了抱怨,不是為了揭短,不是想打擊、泄氣。光伏產品的質量、產品的可靠性、產品的使用壽命保障,對于這個年輕的行業是一個新的課題,是一個系統的課題。
中國在2013年的裝機量已經趕超了歐美,2014年的計劃依然令人矚目。但如果這一切都是建立在不可靠的產品技術,不誠信的產品質量控制,不公平的終端用戶待遇上,那么在中國進行光伏的EPC、投融資和保險,只能是對未來的一種假想、賭博,一切不負責任的有損光伏產品質量的行為,都將為中國光伏的投融資帶來更大的風險,更高的成本,也遲早會被行業所唾棄。與其像“福喜”一樣為了眼前的利益而在曝光后承受被公眾討伐、被客戶劃清界限的拋棄,還不如現在就良心發現,生產出負責任的產品;與其曝光了后被追查責任、丟掉工作,還不如現在就捧起良心,負責地工作。
人在做、天在看!中國的光伏不靠洋客戶,靠我們自己的質量、誠信、努力和創新。好的環境,只會讓我們的光伏成本更低,代價更低,發展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