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關于“
碳交易市場”的新聞鋪天蓋地。官方報道2017年我國正式啟動碳交易市場。那么
問題來了,碳交易市場到底是個什么鬼?
碳交易市場,不是煤炭買賣的市場,這是二氧化碳的“碳”。簡而言之,碳交易是指對依法取得的向大氣排放溫室氣體的權利,即對
碳排放權進行買賣。
碳交易市場怎么來的?
碳交易市場怎么來的?作為一種“資產”,碳資產原本在這個世界上并不存在,它既不是商品,也沒有經濟價值。然而,1997年《京都議定書》的簽訂,改變了這一切。
在環境合理容量的前提下,政治家們人為規定包括二氧化碳在內的溫室氣體的排放行為要受到限制,由此導致碳的
排放權和
減排量額度(信用)開始稀缺,并成為一種有價產品,稱為碳資產。
其實很簡單,為了保護地球、控制氣候變暖的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全世界都在
節能減排,聯合國根據各國發展情況,給予各國碳排放指標,而各國會對各城市、企業進行分配排放指標。
在總排放量一定的前提下,有些國家(如中國),實際的碳排放量可能低于分到的配額,或者由于環保做的好的國家實際的碳排放量低于配額,那么這些國家可以把自己用不完的碳排放量賣給那些實際的碳排放量大于分到的配額的國家。
同樣的,一個企業減排做得好,可以把自己剩下的配額賣出去給那些配額超出的企業。有買有賣就形成了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