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是國家的總體規劃,也是其他專項規劃編制的基礎,為了貫徹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戰略思想,規劃內容應當體現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社會發展共同促進可持續發展的方向?!狈侗貙?1世紀經濟報道解釋。
具體到環境保護,范必認為:“環保中長期規劃需要有大的格局,其內容不能就環境論環境,而應該放到整個國家規劃體系和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去考量?!?/div>
《21世紀》:現在社會各方面高度關注環境保護,這些年國家在環保方面的投入也不少,但效果仍不盡如人意,你認為深層次原因是什么?
范必:我們平常所說的環境問題主要包括,水、大氣、土壤污染,生態惡化,溫室氣體排放增長,生物多樣性下降等方面,集中體現了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矛盾。造成這些問題最直接的原因是經濟粗放發展,部分行業特別是重
化工業出現產能過剩,能源結構調整滯后,城鎮化迅速發展,環境監管不到位等。在這些直接原因的背后,還有深層次的體制原因。
《21世紀》:如何理解您所說的環保中長期規劃需要有大的格局?
范必:經濟的粗放發展與不合理的制度安排有直接關系。比如,大家看到重化工業出現了產能過剩,小
鋼鐵、小化工、小
造紙等高排放行業在各地迅猛發展,對環境造成很大破壞,這與我們的財稅體制和項目審批制度有很大關系。
現在世界上大部分發達國家是以直接稅為主,我國是以間接稅為主,其中增值稅中央和地方分成。發展重化工業可以增加地方增值稅的收入,地方政府又缺少其它主體稅種,這就加劇了他們吸引重化工業、加工工業投資的沖動。
重化工業的特點是規模效益明顯,規模越大邊際成本越低,處理污染的能力也越強。但是這類項目是按規模劃分審批權限,大項目
北京批,中小項目地方批。大項目批不了,中小項目便紛紛上馬,于是“幾小工業”遍地開花。
又比如,在
電力工業中,出現棄水、棄風、棄光的現象,這些可再生能源發展遇到的限制與電力體制改革不到位有關。
再比如,我國長期處在煤炭時代,無法進入到油氣時代,這又與油氣體制改革不到位有關。
我國中長期發展規劃的特點是,既規劃發展,也規劃改革。不論是制定“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規劃還是環境規劃,都應當把這些改革置于重要位置。改革不僅限于環保體制,而是要在財稅體制、能源體制、項目審批制度等各個方面的改革中,都體現出保護環境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