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碳交易的現狀是市場潛力大但沒有定價權
雖然中國碳交易市場潛力巨大,但仍面臨諸多障礙。中國碳交易的現狀是市場潛力大但沒有定價權。中國作為目前世界上最具潛力的碳減排市場和最大的清潔發展機制項目供應方,但卻處于整個碳交易產業鏈的最低端,由于碳交易的市場和標準都在國外,中國為全球碳市場創造的巨大減排量,被發達國家以低價購買后,包裝、開發成價格更高的金融產品在國外進行交易。所以,形成和完善國內碳交易市場,才能有效地爭奪碳交易市場的定價權和話語權,在碳交易市場的發展中爭取到有利地位。中國已有4家主要的碳排放交易所:深圳排放權交易所、北京環境交易所、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和天津排放權交易所。但是,交易所的自愿減排交易生意還比較清淡,且大多具有“演示”性質。企業是市場最大的主體,企業對碳交易市場還是相當陌生,不理解碳交易市場所能帶來的好處,持觀望態度。技術條件雖已基本具備,但在缺乏總量限制激勵的情況下,需求十分有限。
近年來,美歐等發達國家高調宣揚開征碳稅與碳關稅。根據報道,這一時間節點將在2020年左右。而此時,恰逢中國碳排放向峰值攀升階段。一旦征收碳關稅,并按照西方的標準確定稅額,中國的出口產品將會因碳排放量過高而遭受高額關稅這一貿易壁壘。要化“危”為“機”,推進碳排放交易機制有效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