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中山大學周永章教授應中共廣東省委主管主辦的《南方》雜志約稿,刊載在2015年第19期。原文如下:
“十二五”即將成為過去,"十三五”規劃呼之欲出。廣東"十三五”期間該何去何從,正是當下人們關注的主要議題。
廣東"十三五”與”十二五”相比,形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目前,全省經濟總量已超過1萬億美元,人均GDP超過1 萬美元,珠三角發展的引擎地位更加鞏固,廣州和
深圳兩個城市的影響力進一步凸顯,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已啟動,資本
市場風起云涌,但資源環境約束明顯加強。這些都是廣東制定十三五發展規劃考慮的前提。
面向未來,"十三五”期間廣東一定會重點關注到如何適應新常態、銜接近期和遠期目標、全方位實施創新性驅動戰略,用中國現代化新征程的排頭兵、“一帶一路”的戰略樞紐以及 “亞太地區的一極”來指引建設等重要方面。
此外,筆者認為,"十三五”期間低碳環保產業呈現爆炸性增長是不可避免的事件。
自工業革命以后,可持續發展逐步成為人類面臨的最大挑戰。在今天,環境保護和低碳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的兩個重要方面。它們使人類的思維增加一個全新的維度:以前經濟發展只用考慮生產和消費就行,靠個人努力就行,屬于人類的基本需求面,而在現在,需要增加對可持續發展的考量,需要嚴肅考慮資源承載率和環境容量。特別是低碳發展,它是全球可持續發展的世界級
難題,需要全世界每一個政府和每一個人的智慧、責任感與實際行動,需要各國以各種方式進行有效的合作,需要能源科學與技術的革新與革命,需要每一個人的生活理念與生活方式的破舊立新。
為使低碳環保發展這樣的可持續發展思維落地,市場經濟是不可或缺的手段。這需要科學的制度設計來保障。
中共中央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論斷,以及日前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為低碳環保產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提出,要培育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市場主體,鼓勵各類投資進入環保市場;要推廣合同能源管理,深化
碳排放權交易試點,逐步建立全國碳
排放權交易市場,推行排污權交易制度;要建立涵蓋環保、
節能、節水、循環、低碳、再生、有機等產品的綠色產品標準、
認證、標識體系,完善對綠色產品研發生產、
運輸配送、購買使用的財稅金融支持和政府采購等
政策。
上述方案跟科斯產權理論是完全一致的,可以有效提高二氧化碳排放權與環境資源的使用效率。方案還必將促進綠色金融體系的建立。
學者研究認為,政府部門不是天然的公共產品的供給者。公共產品可以由政府部門供給,也可以在市場機制下由私人部門供給。事實上,很多公共產品的供給都經歷了政府與市場作用的相互替代過程。以基礎設施為例,在許多工業化國家發展的早期,最基本的基礎設施主要由私人企業和組織籌資和建設。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基礎設施規模越來越大,私人提供基礎設施成本越來越高,私人在提供上的力不從心使得基礎設施的供給逐漸由以市場機制為主轉變為政府的主要職能。然而,隨著政府提供產生的種種低效率以及其他
問題,在20世紀80年代掀起了世界范圍內基礎設施私有化的浪潮。
據統計,至1995年底,共有86個國家將546個總價值達3570億美元的基礎設施公司私有化。現在,世界許多國家政府普遍認識到,清晰的產權和產權交易制度往往是更有效的制度,實現低碳環保戰略的成本低更。
從筆者的分析看,"十三五”期間資本市場將是非常強大的力量,它將推動處于朝陽階段的低碳環保(含新能源)產業的爆發性增長,在廣東應有以十萬億元計算的市場規模。這一點,應該在"十三五”規劃里有所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