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看午夜高清性色生活片/免费国产在线视频/欧美性福利/果冻传媒91制片厂演员有哪些

周小川萬字論述金融改革:有些改革被危機耽擱了

2015-10-1 23:07 來源: 中國金融 |作者: 周小川

中國金融改革和發展的內在邏輯

通過以上回顧不難看出,中國金融改革開放有著很強邏輯性:在轉軌的早期,需要通過健康化、規范化和專業化等一系列深刻有力的調整,才能逐步邁向市場化、國際化、多元化的階段。

轉軌經濟必然面臨類似的改革困難

我們不妨比較一些新興市場國家,特別是轉軌國家,即從過去集中型中央計劃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的國家,其基本特點都是在轉軌的過程中必然有巨大的財務窟窿。首先,轉軌開始后,過去由中央計劃集中配置資源所導致的失誤必然要表現出來,或者表現為財政上有巨大的債務負擔,或者表現為銀行體系有巨額的不良資產。其次,在轉軌的早期,由于法律法規和相關制度不健全,監管經驗不足,監管人才缺乏,因此也必然有大量的損失,必然有政策性金融和商業性金融分不開,導致金融體系損失增加。中國在改革早期,有的企業發不出工資了,就連過年包餃子的錢也要銀行先墊付,叫包餃子貸款。可以想象,餃子吃完了,什么都沒剩下,拿什么去還呢?因此,金融體系的質量必然非常糟糕。

中國當年的窟窿很大。1997年亞洲金融風波爆發時,中國銀行體系不良資產率最少的估計是25%,多的估計是45%,具體數值取決于采用何種會計標準和貸款分類標準。如果是45%,銀行業不良資產則將近當時GDP的一半,其中有相當部分體現為金融系統的損失。不光是中國,前蘇聯、東歐和一部分新興市場國家,都經歷了非常嚴重的財務困難,有的體現在財政,有的體現在金融體系。1998年,俄羅斯的大銀行基本上都挺不住了,連國債都違約了,導致本來發生在亞洲的金融風波,在1998年8月底就傳到了俄羅斯和巴西,隨后就引起LTCM的倒閉。

在國際比較時會發現,轉軌經濟體的金融體系改革發展都必然面臨幾大難關。如果沒有強有力措施,不下大的決心,不清理財務不健康問題,不引入市場經濟規律,銀行體系將很難存續。其結果是,大多數前蘇聯、東歐國家、巴爾干國家的銀行體系都挺不過去了,或幾乎全部業務讓給西方國家的銀行進來做。可以看到,不少東歐國家的外資銀行份額占到90%以上。中國目前外資銀行在銀行業總資產中占2%左右。由此可見,如果中國不經過一系列的財務重組,推進市場化、健康化、規范化,很可能本國銀行體系也站不住。

最新評論

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