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下而上”差異化的減排方案
菲爾德的描述十分精準。他形象地將氣候變化領域的協議稱為“一片一片”的拼圖,其緣由在于,以往氣候變化談判中采用的“自上而下”的
減排方式效果一般,此次巴黎氣候變化大會所采取的是“自下而上”的減排方式,即由各國“國家自定貢獻目標”(INDC)的方式。
中美兩國都已向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UNFCCC)提交了INDC方案。其中,中國重申二氧化
碳排放量將在2030年左右達到峰值并爭取盡早達峰,同時還提出一個新的目標:到203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0%左右。
美國則在INDC中承諾,到2025年將實現在2005年的基礎上減少26%~28%的溫室氣體排放,并會盡最大努力實現減排28%的目標上沿。
截至本報記者發稿前,共有57個締約方提交了INDC方案。根據世界資源研究所(WRI)的估算,已提交INDC方案國家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約占全球的59%。
這種“自主貢獻”的形式構成了各締約方在進行溫室氣體減排承諾方面的多樣性。各方在減排強度和排放峰值年方面存在不同的目標,在目標年和基準年的劃定方面也不盡相同:以中美為例,美國選擇了2025年作為目標年,而其他大部分締約方都像中國一樣,選擇了2030年作為目標年。
而且,全球的INDC方案疊加與“全球在2050年前控制升溫幅度至2攝氏度內”的共識愿景形成了差距:為達成這一目標,到2050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應至少在1990年基礎上減排50%,其中發達國家至少減排80%。
解振華認為,中方希望這次大會能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下稱《公約》)的指導和框架內達成協議,協議應遵循《公約》的基本原則,各國應根據自己的國情,盡可能做出努力。他表示,中方希望更多國家,甚至《公約》所有締約方都能在巴黎氣候大會前公布自己的國家自主貢獻,積極參與行動。
“我的個人觀點是,在全球氣候變化
問題上的進展,的確需要領導力。”菲爾德對本報記者表示,中美之間展現了這種領導力,這也將促使其他國家追趕奮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