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中國是世界第二大溫室氣體排放國,是全世界核證
減排量(CERs)一級
市場上最大供應國,但在
碳交易過程中卻處在整個碳交易產業鏈的最低端,只是碳交易市場的參加者,碳交易市場規則的執行者。
中國為全球碳交易市場創造的巨大減排量被發達國家以低價購買后,包裝、開發成價格更高的金融產品在國外進行交易.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排放權供應國之一,中國沒有一個像歐美那樣的國際碳交易市場,不利于爭奪碳交易的定價權。當一個碳市場允許其參與者使用來自于其他碳市場的碳配額或碳信用以滿足本國的履約義務時,碳市場對接便產生了。目前,中國碳市場已經通過CDM機制與《京都議定書》附件1中一些國家的碳市場實現了單邊對接。為充分獲取碳市場對接的收益,同時規避其風險,中國的決策者需要斟酌碳市場對接目標,積極嘗試電子交易系統對接,以及加強碳市場風險監控與國際政策協調。近年來,受國際金融危機與世界經濟衰退的影響,國際碳市場體系發展緩慢。尤其是國際碳商品的價格大幅下降嚴重阻礙了國際碳市場的發展與完善。《京都議定書》的延續、新興碳市場的構建,無疑給國際碳市場的發展注入了一劑強心劑。此時,國別碳市場之間的對接計劃及其實施對國際碳市場發展的推動作用已非比尋常。其中,歐盟碳市場與加州碳市場、歐盟碳市場與澳大利亞碳市場的對接計劃都格外引人注目。
據易碳家了解到,目前,中國碳市場已經通過CDM機制與《京都議定書》所規定的一些附件1中國家的碳市場實現了單邊對接,但中國企業并未充分獲得碳市場對接的全部收益。實際上,中國碳市場建設
的目標之一即是通過國內碳市場與國際碳市場的對接,促進節能技術研發并降低減排成本。中國的碳市場建設需要從國際碳市場對接的實踐中學習經驗。
在上述背景下,筆者在述評碳市場文獻的基礎上,對碳市場對接的理論內涵、兼容性及經濟效應等
問題進行了初步探討,同時針對中國碳市場發展問題提出了幾點建議。希望本研究能夠豐富國內碳市場
對接的文獻資料,并對中國碳市場的發展與完善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據了解,自2005年國際碳市場建立以來,學者們對碳市場問題的關注不斷增加,研究熱點主要圍繞著碳交易價格、碳市場績效及碳市場發展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