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今年以來,我國煤炭、石油、
電力等能源產業一直處于低位運行,據“中經產業景氣指數”顯示,三個行業前兩季度的產業預警指數均在偏冷或過冷的范圍。國家能源局副局長劉琦在7月27日召開的上半年全國能源形勢發布會上也曾指出,上半年傳統用能行業需求大幅回落,能源生產、投資、進口增速下滑,能源供需總體寬松。然而,當前能源消費低速增長、
市場供需寬松的格局,也為能源結構調整優化提供了契機。從當前出現的一些新的能源消費特點來看,新能源的發展還將是未來的大趨勢,而轉型升級則成為煤炭產業發展的必然選擇。
煤炭產能仍過剩 行業整合步履蹣跚
據國家能源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上半年我國煤炭產量約17.9億噸,同比下降約5.8%;四大主要用煤行業中除
化工行業外,電力、
鋼鐵、
建材行業用煤量均有所減少;全國進口煤炭約9987萬噸,同比下降37.5%。另有分析稱,在市場需求無大幅回升及相關
政策的影響下,今年我國進口煤炭量會繼續保持下降態勢,預計將降到2.2億噸,較去年全年減少7000萬噸。
受需求量減少和環保政策的多重影響,淘汰落后產能依舊是能源行業重要的發展方向。中國經濟網記者從國家能源局網站獲悉,國家能源局和國家煤礦安全監察局聯合發布了《2015年煤炭行業淘汰落后產能計劃》,其中明確規定2015年全國淘汰煤礦數量為1254處,其中關閉退出1052處,改造升級202處;計劃淘汰落后產能7779萬噸,其中關閉退出6391萬噸,改造升級1388萬噸。
各地方也在都在控制煤炭產量,根據
山西能源發展戰略規劃,到2020年,原煤產量將控制在10億噸以內,
內蒙古也計劃將今年全區原煤產量控制在10億噸以內。近日,
山東省發改委和省煤炭工業局日前聯合發文,確定2015年全省煤炭產量控制在1.46億噸以內。
從前7月的數據來看,山西省累計生產原煤5.31億噸,同比下降4.3%。
陜西省煤炭產量2.63億噸,同比減少2020萬噸,下降7.1%,山東省煤炭產量8610萬噸,同比下降5.5%;
云南省煤炭產量2763萬噸,同比下降10.7%;
遼寧省國有重點煤礦煤炭產量3082萬噸,同比下降7.8%。
盡管如此,在業內人士看來,煤炭產量控制依舊任重道遠。中央財經大學中國煤炭經濟研究院主任邢雷表示,“目前煤炭產量降幅出現了收窄的情況,說明了控制產能的任務還是比較艱巨。”
汾渭能源煤炭分析師王旭峰表示,“煤炭產量同比去年有所下降的,但是整體產量還是很難控制。中小煤礦關停對總量影響不是很多,幾個主要礦區的生產能力還是挺強的,并沒有降多少。”
在此狀況下,煤炭企業實施轉型升級已經成為必然選擇。有媒體報道,在行業低迷的環境下,已經有九成煤企陷入了虧損的局面,企業要想脫困自救,就要擺脫單一生產煤炭品種思維的束縛,一方面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在煤炭主業上實行大集團跨區域發展戰略,一方面要順應中國制造2025、一帶一路、互聯網+等國家大的戰略布局和新興市場的發展需要,搶灘登陸具有發展前景的新興產業,從而抬起頭走路,增強煤炭企業的內部造血功能,在煤炭市場回暖后,實現經濟效益的最大化。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也認為,尋找新的增長點、轉型、煤炭清潔化、煤炭走出去等措施,都可以成為煤炭企業應對困境的中長期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