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碳定價
市場機制的分配和運行是聯合國氣候變化公約有關后2020氣候架構談判的焦點之一。在最近一次的波恩會議上,幾個國家明確支持提到使用市場機制促進排放去昂的國際轉移,但是各方對這個機制如何安排存在分歧。
一些國家認為,因為國內市場或許開始進行國際交易,所以需要國際規則以避免雙重核算,并確保環境的有效性。
在正式的聯合國程序之外,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單邊
碳市場定價的趨勢。截止2014年,共有40個全國性的、20個次國家區域性的碳市場,約占據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四分之一,已經或者計劃設立
碳排放交易制度或者碳稅。碳定價機制的總價值約在500億美元左右。
專家建議在各國國內
碳交易制度之間建立聯系可以緩解能源密集型國內行業的競爭力顧慮,因為這將促進各國之間碳價格的并軌,并允許最經濟有效的
減排措施。
這種跨交易系統的聯系將幫助一個碳市場的企業使用另一個市場的
排放權來達到國內合規的義務。一些專家也認為,這種聯系將創造一個更大的排放權市場,從而鼓勵競爭,降低市場操縱的風險。
一些國家公開的支持聯系各國碳市場的可能性。比如,瑞士正在與歐盟談判,從2017年起把瑞士的碳市場與歐盟排放權交易系統聯系起來。美國最新的、減少發電廠排放的氣候
政策工具也在設計中包括了未來與國際碳排放市場并軌的可能性。(《橋 - 生物多樣性和自然資源》英文版, 2015年08月14日)
但是,中國表示其全國性市場僅僅是一個國內的政策工具,以確保在2030年以前達到峰值,并無意與國際市場鏈接。
其他的專家已經建議,碳市場俱樂部可以考慮與別國的碳市場對接,與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進程同步進行,以確保實質性的和更加有效的氣候行動。碳市場俱樂部的成員將僅僅接受碳市場俱樂部其他成員的碳排放信用,也只能轉移到該俱樂部的其他成員。所以,這些成員可以獲得專有的市場準入權利。
文章來源:貿易與可持續發展中心ICTSD微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