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正式發布的《2015中國碳價調查》認為,我國碳排放峰值將出現在2030年;同時,隨著時間的推移,未來碳價將逐步告別低位。被稱為擁有“千億級”的全國性碳交易市場加快構建。據發改委稱,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有望在2016年開始運行,并于2019年以后啟動“高速運轉模式”。碳交易市場的活躍也將碳減排話題再次帶入公眾視野,碳減排正逐漸成為各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助推,以創新服務低碳、環保項目則正成為金融技術創新的著力點。 全國性碳交易市場在傳來即將全面啟動的重磅消息后不久,近日又迎來了一份碳價調查。9月8日,《2015中國碳價調查》正式發布。調查認為,我國碳排放峰值將出現在2030年;同時,隨著時間的推移,未來碳價將逐步告別低位。全國性碳交易市場正加快構建。
調查顯示,88%的受訪人認為,目前,7個碳交易試點的價格接近或低于預期價格。預計這些交易試點的碳價將迅速回彈,至2016年底預計上升至33元至55元/噸二氧化碳當量,至2025年,預期碳價將達到70元/噸。
“在這次調查中,一個有意思的事情是,企業受訪者對2018年后碳價的預期高于其他受訪者。這一點與歐洲、澳大利亞等地的調查截然相反。這說明,我國已經在全社會范圍內形成了減排的共識,企業對于綠色轉型已經做好了相對充足的準備。”業內專家表示。
歐盟是歐洲的一個重要組織,目前擁有全球頗具規模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是碳排放制度建設先進的地區。但是近幾年,碳價急劇下跌,從每噸30歐元跌至每噸5歐元。根據世界銀行以及
第三方評估機構
發布的報告,歐盟的碳交易減排機制沒能發揮應有的作用。也有此,當地對碳價的預期并未很高。
碳交易是為促進全球溫室氣體減排,減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場機制。同時也是我國應對氣候變化促進低碳發展的一項重要舉措。
近日,發改委網站近期披露,為加快建立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發改委研究起草了《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條例(草案)》,并將盡快提交國務院審議。據易碳家了解到,我國將在2016年啟動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首批試點行業將包括
鋼鐵、
電力等6大行業。此舉標志著容量高達千億元級的碳市場將正式開啟。
業內認為,開展碳排放權交易有助于實現低碳發展,只有依法對企業碳排放配額實施有效管理、對碳排放第三方
核查機構進行必要的資質認定,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才能順利運行。
按照中美氣候減排聲明,我國計劃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并計劃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20%左右。
從2011年開始,我國啟動了7個省市的碳排放權交易試點,納入7個試點碳交易平臺的排放企業和單位共有1900多家,分配的碳排放配額總量合計約12億噸。截至今年6月26日,上述試點碳市場累計成交二氧化碳約2509萬噸,總金額約8.3億元。
下一步發改委將在7個試點省市基礎上,總結好的經驗和做法,建立全國碳交易市場。同時,進一步加快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爭取在2016年開始運行。
此外,發改委發布的“上半年應對氣候變
化工作”情況還透露出,2019年以后,將啟動碳市場的“高速運轉模式”,使碳市場承擔溫室氣體減排的最核心的作用。業內人士認為,全國碳交易市場若開啟
,規模將高達千億元。
碳交易市場的活躍也將碳減排話題再次帶入公眾視野。據易碳家了解到,從全球角度和長遠發展來看,碳減排將是一個爭奪新興
碳金融市場話語權的戰略
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