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氣候變暖論批判及為二氧化碳平反
1988年,在美國前副總統當時還是參議員的Albert Arnold Gore的大力推動下,聯合國建立了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全球氣候變暖論源于IPCC所發布的全球氣候變化評估報告。
IPCC認為:溫室氣體是自然存在的,但是它們在大氣中的含量由于人類的活動有了明顯的變化,工業生產還使大氣中出現了以前從來沒有過的溫室氣體,并且它們的濃度也在不斷的上升,按IPCC的估計全球因
石化燃料燃燒和其他工業生產,每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已經從1860年的大約0.1十億噸碳單位(GTC),增加到20世紀末的近10 GTC。同一時期,二氧化碳的大氣含量從280按體積計算百萬分之一單位(PPM),增加到約380 PPM,全球氣溫上升了約0.6℃。
IPCC提出了全球氣候變暖的觀點,并將其原因歸為工業化活動向大氣過度排放二氧化碳的行為,IPCC的報告促進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制定和限制
碳排放規定的京都議定書的出臺。
然而,由于缺乏嚴謹科學的態度,全球氣候變暖論一經問世就帶有天生生理缺陷:
1、得出全球氣候變暖結論的數據資料主要來自城市氣象站,沒有消除“城市熱島效應”的影響,違反了統計學上數據抽樣原則,犯了以偏代全的錯誤。在引用二氧化碳含量的歷史變遷資料時,IPCC 的兩位主要專家Callendar 和 Keeling以數據不精確,方法有
問題等理由棄用了90%以上的資料,只保留符合得出全球氣候變暖結論的數據,經過這個處理,二氧化碳的含量從工業化初期的280PPM增長到現在的380PPM,這自然是人類活動,主要是工業化影響的結果。但問題是,據John Jay對來自全球的九萬份大氣化學分析的歷史資料的研究,1825、1857和1942年的二氧化碳含量都可能達到過400 PPM。1940年以來二氧化碳的含量一直在增加,但氣溫卻沒有多少變化,這個觀測事實恰恰正明,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對全球變暖沒有產生影響。
2、斷章取義、穿鑿附會和以偏代全,在宣傳全球氣候變暖危害的文章里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有意誤導讀者:“每年,有數百頭北極熊在野外死亡”,這句話企圖給人造成這樣的錯覺,由于氣候變暖,北極熊生存環境壓縮,死亡增多。事實是北極熊的數量過去幾年一直在增加,這些死亡的北極熊,百分之九十以上是被獵殺的(當地法律允許居民每年獵殺 600-800頭北極熊)。在宣傳片中多次出現巨大冰山裂解的鏡頭,做為全球變暖的佐證非常有震撼力。但春夏季節,冰山不融化才稀奇可怕呢。衛星監測的結論是,在過去的幾個夏天,南極海冰規模已經達到或接近創紀錄的程度,目前還在在擴大;1979年以來,2012年北極海冰的范圍創下最大面積。多年資料分析證實,1979年以來,冰山的范圍沒有多大變化,海平面也沒有加速上升。
3、片面夸大二氧化碳在溫室效應中的作用,化友為敵。二氧化碳是對地球生物生存極為重要的大氣資源,歷史上氣候暖期、二氧化碳含量最高期都對應著一段生物繁榮的歷史。在所有溫室氣體中二氧化碳在溫室效應中的作用僅占3﹪,但Gore先生對引起溫室效應負95%責任的水蒸氣視若無睹,卻拿二氧化碳大做文章,令人難以理解。倒是《全球變暖大騙局》(The Great Global Warming Swindle)這部資料片道破了天機,片中曾談到鼓吹全球氣候變暖的幕后存在巨大的利益鏈條,在二氧化碳是全球變暖罪魁的謬論被炒作起來以后,美國對氣象氣候有關方面的投資從一年幾個億猛增到120多億。利益面前,面對事實許多科技工作者選擇了沉默。為遏制“全球氣候變暖”IPCC提出了碳排放配額制直接導致了國際間的
碳交易,二氧化碳問題已影響到政治經濟領域,為此,倫敦大學名譽教授Philip Stout指出:“氣候變化是由數百個因子相互作用的結果,任何試圖通過操縱某一基于政治目的選擇的因子來操控氣候的想法,是錯的不能再錯了”。
那么決定全球氣候變化的原因到底是什么?米蘭科維奇的循環理論(Milankovich cycles)是目前解釋歷史氣候變遷的最好的假說:一個地球氣候變動的集合影響,以十萬年為主要周期,伴隨著四萬年以及二萬年左右的周期。它與三種地球繞日運行軌道的變化有關,這三個影響因素也造成了地球的冰期與間冰期,大都與太陽輻射變化量有關。簡單的講,(1)地球公轉軌道離心率的變化,為一個約九萬六千年的周期。軌道離心率越大越利于形成冰期;(2)地球自轉軸傾斜角度的變化,傾斜角度介于21.5度到24.5度之間,以四萬一千年為周期。角度越大,越易形成冰期;(3)地球的歲差,因地球自轉軸的進動,造成一個大約兩萬六千年的周期。在遠日點時,若北半球傾向太陽,冬天溫度將會相對較高;上述三種因素相互作用影響著地球的氣溫變化,決定全球氣候的變遷,決定了日照多少乃至冰雪消融的程度原因。
億萬年來,我們生存的地球冷暖交替,全球氣候變化是一個永恒的主題。所謂人類活動產生的二氧化碳增加導致全球氣候變暖的結論,既沒有界定時間尺度,也沒有明確一個空間范圍,缺少基礎數據支持,邏輯推導漏洞百出,這樣一個不正確結論,轉移了人們對工業化進程造成環境污染問題關注的視線,還會誘導人們在如何處理碳排放問題上一廂情愿的解釋、罔顧事實地推斷和為我所用地胡來,危害甚大。
工業化進程是人類文明必經的一個時期,我們關注的重點應當是減少工業化過程中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壞,過去幾十年來,大量有害物質進入了我們賴以生存的土地、水和大氣中,影響著我們的健康,傷害著我們的身體,阻滯著社會的進步和文明的發展。因此,關注工業化造成的環境污染,倡導低碳文明,減少化石燃料的過度消耗,是比關注所謂全球氣候變暖更迫切的問題。
全球氣候變化是不可避免的,準備好迎接變化才是最明智之舉。
(本文部分內容來自Cao Jinnan和竹林翁先生,特此聲明,致謝。)
《賽先生》由百人傳媒投資和主辦,全球范圍內邀請頂尖科學家輪值擔任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