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11個連片特困區與生態脆弱區和氣候敏感帶高度耦合,特困區具有氣候暴露度高、敏感性高、適應能力弱的特點,其氣候脆弱性遠遠高于全國平均值。”8月20日,國際扶貧發展機構樂施會發布最新報告《氣候變化與精準扶貧》,強調中國扶貧發展目標的實現正面臨氣候變化的嚴峻挑戰,指出中國精準扶貧發展策略中應考慮氣候變化及其適應
問題,建議將11個連片特困區應列入氣候適應重點地區。
將氣候變化視角納入當前的扶貧
政策體系中意味著扶貧不僅僅是經濟與生計領域的問題,那么,氣候變化會導致各個貧困區域有什么不同的貧困特點?根據這些特點,如何調整扶貧戰略?
扶貧政策體系應納入氣候變化視角
日前,國務院扶貧辦副主任洪天云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為了實施精準扶貧,從2013年開始,我國政府“干了一件大事”,對全國貧困地區、貧困村和貧困人口進行調查,要“摸清家底”。他透露,這個調查非常嚴格,由老百姓自己申請,村民代表大會“一個個地評”,政府部門還“一級級地審查”。
目前,這一調查成果尚未通過媒體進行公布。但他告訴記者,全國“一高一低一沒有(貧困發生率高、老百姓收入低、行政村沒有集體經濟收入)”的貧困村目前有12.8萬個。
中國政府十分重視扶貧開發,制定了2020年實現全面小康的目標,并制定系列扶貧開發綱要,劃分了11個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加上已明確實施特殊扶持政策的
西藏、四省藏區、
新疆南疆三地州,共14個片區。
梳理近年的扶貧政策體系,樂施會認為,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如何提高生態脆弱地區適應氣候變化的水平,如何幫助貧困人群去應對氣候變化的問題,還欠缺切實可行的路徑,創新的案例以及相應的方案支持。
在扶貧減貧方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的任務在貧困地區,而現有扶貧戰略還沒有認識到氣候變化帶來的新的挑戰,也沒有設計相應的應對氣候變化措施。
樂施會氣候變化與貧困團隊經理王彬彬告訴記者,連片特困區的特困人群、老人、婦女和
兒童是受氣候變化影響最脆弱的人群,他們自身的恢復力差,扶貧缺少氣候變化視角,首先會直接影響減防災的長效性,威脅到這部分脆弱人群的生命安全;其次,會影響農業生產和食物安全,從而直接影響到這些人的生計安全;此外,扶貧工作中不充分考慮氣候變化視角,還會造成能源浪費,增加不必要的
碳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