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3年以來,
深圳、
北京、上海、天津、廣東、湖北和重慶建立了7個
碳交易市場。“雖然沒有被列為試點,但我省是大氣污染最嚴重的省份,加上以重
化工業為主的經濟結構,將來必定是受碳交易影響最大的地區之一。因此,不能建立有效的碳交易市場的情況下,我省很有可能處于被動地位。”民進省委呼吁,積極研究建立我省的碳交易管理機制及運行方式,為形成自己的碳交易市場打好基礎。
民進省委建議,成立碳交易管理部門,并賦予有關職能,做好
碳排放管控、配額分配、碳排放交易市場監管等工作,以及對企業及項目的排放水平把好關,并提供信息咨詢服務。新建及改擴建固定資產投資項目應引入碳排放評價和管理機制,并與能源評估和環境影響評估工作并重。同時,按照統一的
第三方核查機構管理辦法,成立服務于政府和企業的第三方核查機構。
“建立完善的碳
排放權交易體系,包括碳交易電子平臺、能源消費平臺、
鋼鐵等產能平臺和
節能技術產品轉讓交易平臺。”民進省委提出,應充分調動各方積極性,加強市場的流動性和活力。碳交易的參與者既可以是企業也可以是個人,在交易的方式上可以是線上公開競價交易,也可以是線下協議轉讓。同時,科學界定我省加入碳交易市場的行業及企業,以全省803家重點耗能企業和環保部門重點監控的污染企業為底數,剔除能耗雖具有一定規模,但對環境影響較小的企業,在此基礎上,再由節能和環保部門推薦一批新增的企業。
民進省委建議,在向各地市分派碳排放配額時,不需要平均,而是應根據產業布局合理分配。設定各地區域內的碳排放總量控制目標,核算出配額總數,再向重點排放單位進行分配。在碳排放權的配給中給予各行業龍頭企業和優勢企業以更多的份額,鼓勵其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