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立秋。在柏油路面煎雞蛋,烤肉時代尚未結束之前,一心想著“早立秋,冷颼颼”那絕對是做夢。要是再享受一下正午的陽光,那你就是偉大的“濕人”了,配上白居易的《賣炭翁》:“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胸中必定涌起一團熱火,只想叫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鴿子蛋大小的冰雹就算了。
想要溫度降下來,最關鍵的就是減少
碳排放量,今天想跟大家談的是新時代的賣炭翁。只不過,此碳非彼炭。
碳交易的目的也不是為了取暖,而是降低碳排放,改善環境,給地球降溫。
那么什么是碳交易
市場呢?具體到國內市場來說,國內的碳交易主要是自愿
減排項目,即一些單位或個人出于企業形象和社會責任的考慮,購買一些指標來抵消日常經營和活動中的碳排放。如果實際排放量低于配額,企業就可以把用不完的配額賣給那些需要配額的企業,從而實現贏利。
誰是現代賣碳翁呢?
碳市場的供給方也就是賣方,包括項目開發商、減排成本較低的排放實體、國際金融組織、
碳基金、各大銀行等金融機構、咨詢機構、技術開發轉讓商等。需求方也就是買方,有履約買家,包括減排成本較高的排放實體;自愿買家,包括出于企業社會責任或準備履約進行碳交易的企業、政府、非政府組織、個人。金融機構進入碳市場后,也擔當了中介的角色,包括經紀商、交易所和交易平臺、銀行、保險公司、對沖基金等一系列金融機構。
中國現在是全球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國,在歐洲和美國在國內國際大力推動低碳經濟的背景下,中國必然承受著巨大的輿論壓力,但更重要的是未來碳關稅將有可能出現,從而促使二氧化碳
問題從氣候領域進入到經濟領域,而碳交易市場可以以最低的社會成本來實現能源轉型和
節能減排,同時也能夠確保中國在未來低碳經濟的新經濟規則中獲得國際話語權。與其被動應對,不如利用碳交易構建的市場力量推動能源轉型,幫助治理霧霾及其他大氣污染,推動高二氧化碳排放的落后產能的退出。這也是我們建立碳交易市場的初衷。
基于這種背景,我國自2009年已開始探索建立碳交易市場。2011年,發改委批準
北京、上海、天津、重慶、湖北、廣東和
深圳七省市開展碳交易試點工作,目前七大試點已全面啟動交易。截止到2014年10月,全國共完成交易1375萬噸二氧化碳,累計成交金額突破了5億元人民幣。
2014年全球碳交易規模達到447億歐元。隨著經濟復蘇,各國政府加大對碳交易的重視程度,未來全球碳交易的市場規模有可能超過萬億。中國將在2016年啟動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我國的碳交易市場成熟以后,很可能將達到上千億元的規模。這一重磅消息傳來,立刻在資本市場掀起狂風巨浪。
碳金融產品也愈加豐富,相關個股也是迎風而漲,潛力無限。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碳交易是可以以個人身份交易的。對投資者來說無疑是新的投資機會和渠道。不想炒股了,還可以炒碳,從碳交易市場中買賣碳排放配額而獲利。還等什么?走,炒碳去!
少開一天車,少買一件衣服……每個人的一小步匯聚到一起就是改善環境的一大步。每天多走路少開車,省下來的
碳配額賣給別人賺點錢,想想都很美。唉,怎么又開始做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