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迎來構建國際合作大戰略的“機會之窗”
綜合考慮國際國內形勢,可以看到,“十三五”是我國推動綠色轉型、改善環境質量的“機會之窗”(window of opportunity),也是我們全面融入國際環境與發展進程,參與國際環境治理體系構建的機會之窗。環境保護國際合作事關國家利益、國家形象和國家環境安全,已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已經到了強化頂層設計、強化謀篇布局、主動積極構建合作“大戰略”的時機,必須給予高度重視。
大戰略是大國政治經濟發展和外交的戰略。我國在迅速崛起的現代化過程中必須構建自己的大戰略,界定國家利益,分析所處的發展階段,判斷我國在全球中的地位與作用,識別發展的各類機遇與挑戰,更加清晰地認識我國的戰略目標與利益之所在。與之相適應,我國環境保護國際合作,也需要實施與新形勢要求相適應的大戰略。
一是統籌國際國內,強化頂層設計。“大戰略”要求我們一定要在全球化、國際化的大背景下,具有國際視野,強化頂層設計。至少包括3個要點:一要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教訓,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下決心調整環境與經濟的關系;二要學習一些發達國家先進的環境管理制度,引進先進的管理理念和技術,根據我國的國情,為我所用;三要以環境友好的方式利用好國際環境容量和資源,配合我國“走出去”戰略,在全球產業和分工大調整的格局中,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發展質量,在全球以綠色經濟發展為標志的大趨勢中,占據戰略制高點,以環境保護國際合作服務國內總體戰略。
二是設計好國際合作大戰略的目標。國際合作大戰略的目標要點包括: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維護國家發展戰略機遇期、實現兩個“百年”目標,發揮環境保護在生態文明建設中主陣地作用,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服務國家政治外交需要和環保中心工作,進一步提高改革開放水平,為實施“走出去”戰略、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維護全球生態安全發揮積極作用。
堅持既要服務政治外交大局和環保中心工作,又要積極融入其中,真正實現3個方面的轉變。即由側重強調“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向既堅持“有區別的責任”又重視“共同的責任和義務”的方向轉變,把做好自身生態環保工作與維護全球生態安全有機結合起來;由過去被動應對全球環境
問題帶來的各種壓力,向積極參與、推動國際環境規則和治理體系向更加公平公正的方向轉變;由強調爭取環境與發展援助,向既要繼續引進資金和技術又要提倡“相互幫助、協力推進”,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力所能及援助的方向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