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也是我國實現經濟綠色轉型發展、全面改善環境質量的攻堅時期。國內環境保護工作負重前行,環保國際合作面臨新形勢、新挑戰,需要明確定位和重點任務。
“十三五”環境保護國際合作面臨新形勢
“十三五”期間的國際環境與發展形勢中的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環境
問題愈來愈成為世界問題復合體,上升到政治和發展的高度,甚至決定國家的發展空間。環境問題從來都不是一個單純的技術問題,而是綜合了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多個領域,是世界問題的復合體,這一點特別體現在氣候變化問題上。各國根本分歧體現在溫室氣體
減排的國家責任如何界定、減排的“可測算、可報告、可衡量”的機制如何執行等焦點問題上,實際表現為國家競爭力之爭、國家發展空間之爭。
環境問題已經開始成為影響國際經濟和政治秩序的重要因素,環境安全已經成為國家非傳統安全的重要范疇,環境利益也已經成為國家利益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制定“十三五”環境保護規劃時,必須將全球和區域環境問題提高到影響國家安全和國家利益、影響國家長遠發展的戰略高度來認識和考慮。
其次,綠色發展趨勢越來越強化,已經成為增強國家競爭力、占據戰略制高點的重要選擇。綠色經濟、綠色發展等概念在金融危機中為國際社會所廣泛接受。越來越多的國家深刻地認識到多重危機表面上是對經濟的沖擊,實際上是對不可持續的發展方式的沖擊。
因此,發達國家及很多新興經濟體都非常重視綠色經濟、低碳經濟的發展,不僅在經濟刺激計劃中有相當大的綠色投資比例,更在技術與研發中加大對
節能、低碳、環境保護技術投入的比例,將之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進行全面布局和重點培育。一些發達國家正在利用其在低碳、環保方面的優勢,一方面增強其在節能環保產品和技術的出口,打開發展中國家的
市場;另一方面,利用制定國際規則的話語權,利用貿易手段,制定碳關稅
政策,限制高碳產品的進口和消費。
第三,國際環境治理進程進一步加快,國際環境規則趨于機制化、剛性化。全球環境保護作為一種公共物品,只靠單個國家的努力很難奏效,國際社會必須建立一套規則和制度才能有效保護全球環境。以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為代表的聯合國環境機構在國際環境治理改革進程中起到核心作用,也是國際環境治理改革的主要推動力量。
國際環境治理改革推進力度不斷加大,進程不斷加快。2014年6月召開了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首屆聯合國環境大會,大氣環境質量問題得到高度關注,列入日程,打擊野生動植物非法貿易問題也成為關注點,并提出了鉛、鎘等化學品污染問題、海洋微塑料污染等新型環境問題。
第四,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經濟體在國際環境與發展格局中具有愈來愈大的影響力,國家責任進一步強化。當前,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經濟體在經濟發展方面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在國際環境與發展格局中影響力越來越大,同時也意味著這些國家需要承擔更多的全球和區域環境保護的責任。
在國際社會討論的國際環境治理改革方案中,對加強發展中國家的能力建設、兌現發達國家的資金承諾、建立技術轉讓機制等發展中國家普遍關注的內容比較弱。而環境規則與標準制定、國際環境公約的遵約機制等內容很強,顯示了發達國家意欲通過改革進一步強化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新興經濟體的環境責任,遏制新興經濟體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