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能減排,公眾的作用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考慮到我國龐大的人口基數,若能廣泛動員社會力量踐行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將為應對氣候變化開辟新的天地
6月30日,我國向《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提交了國家自主貢獻文件。這份7000多字的文件,向世界明確闡述了中國強化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目標與
政策舉措,為今年底舉行的巴黎氣候大會注入了建設性力量。
所謂“自主貢獻”,就是非強制性的、自主自愿做出的貢獻。這份得到多國“點贊”的自主貢獻文件宣布,中國確定的2030年行動目標是:二氧化
碳排放2030年左右達到峰值并爭取盡早達峰,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0%左右,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45億立方米左右。
這個目標是宏偉的,正如外交部氣候變化談判特別代表高風所言,要實現這些目標并不容易。中國能源結構以煤為主,再加上作為發展中經濟體的轉型壓力,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每減少一個百分點,都需要付出巨大的投入與努力。
長期以來,中國高度重視氣候變化
問題,把積極應對氣候變化作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把綠色低碳發展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采取了一系列行動,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做出了重要貢獻。在這個過程中,各級政府做了大量工作,然而,目前廣大公眾的作用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考慮到我國龐大的人口基數,若能廣泛動員全社會力量踐行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將為應對氣候變化開辟新的天地。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國國家自主貢獻文件里的這句話,用到公眾綠色低碳行動上再合適不過。我們只要多些環保意識,積極行動起來,就能通過一些并不費勁、甚至只是“舉手之勞”的小事,做出自己的“自主貢獻”。
節能減排、綠色低碳,從根本上講,是一種價值觀念、生活方式。比如,機動車控制對于減少霧霾與碳排放有顯著效果,當我們在朋友圈中“曬藍天”的時候,是否想過主動少開車、多乘
公交,通過轉變出行方式等,自己動手“造藍天”?同呼吸,共奮斗,藍天碧水需要我們共同努力去實現。
對那些環保新招,不能坐而論,而要起而行,積極地去學習、運用。每到5、6月,一些農村地區焚燒秸稈產生大量污染物。除了燒作灰肥,秸稈其實還有很多處理方式。近年來,用秸稈編制生活用品、工藝品的新路子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有些地方編制的產品還出口歐美,既綠色環保,又能創收,這樣的減排新招值得嘗試。
“綠色低碳”理念看似高大上,其實它就蘊含于我們可能忽略的生活細節里。例如,用可以多次使用的布袋而不是一次性塑料袋,這就是綠色低碳;將舊衣物捐贈或改作他用而不是一扔了之,這就是綠色低碳;辦公樓的空調別開太冷,讓大家穿著夏裝而不是西裝革履地上班,這也是綠色低碳。適度消費,使用節能低碳產品,遏制各種鋪張浪費現象,不只是省了錢,也對節能減排大有裨益。
國家自主貢獻的承諾體現了中國的國際擔當,關乎我們自己與子孫后代安全健康的未來。要在短短15年左右兌現溫室氣體減排承諾,任重道遠,公眾也應從身邊小事做起,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做出更多的“自主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