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業尷尬
企業擔憂的背后,是全國污水處理廠普遍存在
問題的尷尬,這也許會成為增值稅推行的障礙。
一位業內人士總結稱:“鄉鎮污水處理廠最大的特點,就是幾乎沒有一家達標。”
2015年6月
北京環科院發表研究成果稱,北京市“天價”農村污水處理設施普遍限制,“有錢建設、無錢運行”。
滿莉以上述現象為例,提及自己在研究
節能減排的財稅優惠
政策過程中,發現中央財政稅收給了很多優惠政策,卻帶來消極影響:一方面是優惠政策申請的門檻較高,到省市層面難以執行;另一方面,部分企業過于依賴減免優惠,而忽略自身經營和治理能力的提高,導致該領域發展遲滯,造就新的不公平。
“這對環保產業發展有兩個啟示,一是財政部門不能像過去撒胡椒面式地給予財政補貼和稅收減免;二是企業不能停留在過去‘等靠要’獲得政策紅利,而應注重形成自身核心競爭能力。78號文出臺的導向是注重孵化培育扶持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環境和有利于幫助污水處理全方面地拓寬
市場業務。”她說。
對于78號文規定的處罰原則,“只要一次處罰,三年不能翻身。”郝小軍如此評價,“但是污水處理行業現狀我們都很清楚,雨污不分離,市政管網不到位,企業面臨進水超標、但還要達標排放的
難題。”他認為,財稅部門制定這種條文時,并沒有考慮到中國的國情。
君合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劉世堅長期關注PPP項目,他擔心企業會因78號文遭到多重處罰。“環保局來罰我,稅務局又來罰我。從2000年那會兒談污水處理協議的時候,我們反復說服政府,不要對企業進行雙重處罰,它只有你地方政府這么一個客戶,但建委、環保局、稅務局……你一個政府分出那么多手來,都要在它身上抓一刀。”
目前受波及的企業正在努力尋求“上達天聽”的渠道。78號文如同平地驚雷,突然在環保圈炸出一連串聲響。企業家們事前并未得知,如今也只是在盡己所能地揣摩、解讀政策。
“我們現在都是在揣測,實際上有必要通過某個平臺去問他(財稅部門)。”劉世堅說,“這么大的一個政策,應該有宣貫(宣傳貫徹),給行業一個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