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的極端天氣
據資料顯示,2014年6月底,持續強降雨在南美洲引發洪水,巴拉圭、阿根廷等多地36萬多人被迫離開家園。而水資源充沛的巴西卻遭遇了1930年以來最嚴峻干旱,900多個城市水資源告急。美國中東部地區冬季先后遭遇6次大范圍暴風雪天氣。
今年以來,極端天氣更是在全球頻繁出現。
印度遭受高溫熱浪襲擊
自5月以來,印度半島頻繁遭受高溫熱浪襲擊,局部地區日最高氣溫超過50℃,因酷熱高溫而死亡的人數已有上千人。印度歷史上造成死亡人數最多的高溫天氣發生在1998年,當時“超級厄爾尼諾”爆發導致2541人死亡。
美國部分地區成水鄉澤國
今夏,美國降雨量可能較去年同期增加1/3到一半左右,西部太平洋沿岸將可能比去年同期增加1倍甚至以上。與此同時,加州卻是歷史上最嚴重的持續干旱。而中西部多個州也遭受到冰雹、狂風、雷電、暴雨等極端天氣侵襲,約5000萬人受到影響。
澳大利亞迎來最干冬季
自6月起,澳大利亞東南部目前80%的土地遭受旱災,乃至整個冬季降水量都將低于平均值,整個冬天都將在干旱天氣中度過,且氣溫高于往年平均水平。
多國表示厄爾尼諾現象形成
目前,已有中國、美國、日本等多國承認厄爾尼諾現象正式形成。專家表示,地球是一個相互聯系的整體,厄爾尼諾發威是導致太平洋沿岸國家近期出現極端天氣的重要原因。
2014年10月,中國國家氣候中心第一個確認了厄爾尼諾事件,并預計我國長江中游至江南西部、松花江流域、西南地區東部、華北大部分地區等均會受到此次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
2015年5月12日,日本氣象廳發布2015年5~11月的厄爾尼諾氣象展望報告;澳大利亞氣象局也表示熱帶太平洋海域出現厄爾尼諾現象;5月14日,美國國家氣象局發布報告稱,赤道太平洋海域已經出現輕微至中度的厄爾尼諾;6月15日,世界氣象組織確認熱帶太平洋地區大氣和海洋當前已處于厄爾尼諾狀態。
歷史上最長的一次厄爾尼諾現象?
目前,我國判定厄爾尼諾事件主要以尼諾(NINO)綜合區海溫距平均指數的多少為依據。第一,若NINO綜合區海溫距平均指數持續6個月以上≥0.5℃(過程中可有單個月份未達指標),為一次厄爾尼諾事件;第二,若這一區域指數持續5個月≥0.5℃,且5個月的指數之和高于4℃,也可定義為一次厄爾尼諾事件。
對于從2014年5月開始的這一輪厄爾尼諾,世界氣象組織發布的簡報顯示,太平洋赤道海域水溫在高于平均值1~1.5 ℃間浮動,表明目前厄爾尼諾處于中等強度。我國氣象專家預測,此次厄爾尼諾可能持續到今年年底,或將成為歷史上最長的一次厄爾尼諾現象。
能否發展成為“超級厄爾尼諾”?
厄爾尼諾的影響力與其強度密切相關。關于2014年~2015年厄爾尼諾的強度,目前相關判斷仍存爭議。美國夏威夷大學科學家阿克塞爾·蒂默曼按照其氣候模型分析,認為這次可能是有記錄以來最強的“超級厄爾尼諾”,強度堪比1997年~1998年那次。
而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特別顧問、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則認為,出現“超級厄爾尼諾”的可能性較小。首先監測海域升溫不夠;其次,本次厄爾尼諾事件形成過程中先后經歷趨緩或停頓過程,這種態勢在一定程度上決定其難有大作為;另外,南美沿岸形成的信風在不斷走強,使相關海面底層冷水上泛,在一定程度上對其有抵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