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7-19 00:25 來源: 中國國家地理網
原題:氣候變化不可怕,七大城市出奇招
全球很多城市正在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其中有很多巧妙的方法,從修筑大規模海堤到建設“海綿地帶”和水上居民點,花樣百出無奇不有。城市地區這么做是有原因的,不少地方都受到了氣候變暖的影響,譬如海平面升高、極端氣候等,洪水、停電和致命的熱浪到訪得越來越頻繁。
非營利組織100 Resilient Cities對外關系副會長Bryna Lipper認為,“全球氣候變化趨勢是城市在未來幾十年里采取行動的主要動力。”Lipper的團隊一直在致力于幫助城市雇傭“首席恢復官”,從大局考慮,“而不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對于如何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以下七座城市提供了各自的新思路:從道路到樹頂都可以大有作為。
攝影:MILAD PALLESH
包括紐約和雅加達在內的很多海濱城市正在修建保護性海堤。還有一些則在考慮“海綿地帶”,讓水成為當地風景的一部分。鹿特丹的貝恩特姆水上廣場(如圖)實際上就利用了剩余的水,可以在籃球場和水池之間轉換。
攝影:JONATHAN ANDREW
除了未來水世界里的休閑公園,鹿特丹還在積極尋求其他解決辦法。這座地勢低洼的港口城市正計劃修建水上居民區,而圖中的太陽能館則是第一步。它也是城市氣候變化應對計劃的展覽空間。
攝影:PALANI MOHAN,國家地理
新加坡在這方面已經走在了前列,圖中這些名為“超級樹”的智能綠色植物可以吸收熱量,并提供樹蔭,從而有效控制城市溫度。這些樹實際上是復雜的垂直花園,由超過200種植物組成,頂上還加蓋了太陽能板。
攝影:HAROLD CUNNINGHAM,蓋蒂圖片社
建筑占了世界三分之一的能耗,而這一比例其實是可以降低的。在德國弗萊堡,建筑師Rolf Disch為他的太陽能社區(Solar Settlement)建造了所謂的“正能源屋”(plus energy houses)。這些房子所產生的能量比消耗的要多。
攝影:SOLAROAD
在阿姆斯特丹的郊區,這條路既可以當做自行車道,又能產生能量。在100米長的太陽能路(SolaRoad)上,部分地方鋪設了光伏電池,并加蓋了鋼化玻璃。自2014年10月開放以來,這條路已經生產了3000千瓦時的電力。
攝影:TORIN HALSEY,《威奇托福爾斯新聞記錄時報》/美聯社
在飽受干旱困擾的得克薩斯州,很多城市不得不探索節約用水和廢水利用的新方法。在威奇托福爾斯的賽普拉斯水處理工廠(Cypress Water Treatment plant),部分用于凈化的水來自于當地的垃圾處理廠。
攝影:WENDY KOCH,國家地理
隨著氣溫升高,阿拉斯加的凍土(常年保持冰凍狀態的土層)漸漸消融,公路被大規模破壞。費爾班克斯的工人正在安裝聚苯乙烯隔熱片,防止路面屈曲或出現凹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