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德國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Ottmar Edenhofer稱,全世界正在見證一場煤炭的復興。當公眾的注意力仍然集中在清潔能源領域的發展,一場燃煤電廠的“黑色革命”已經在發展中國家尤其是亞洲初步成形。
本周在法國巴黎舉辦的氣候變化會議之我們共同的未來專題中,Edenhofer解釋說,為支持經濟增長,貧窮國家仍然需要大規模最便宜的能源資源——無論其對氣候和環境將產生何種影響。不幸的是,這種能源通常是煤炭。
國際能源署(IEA)表示,亞洲以及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
碳排放量仍在增長,而且不太可能在未來幾十年減少。為達到緊迫的
減排目標并抑制全球變暖,國際能源署推薦大規模使用碳捕集與封存(CCS)技術。
碳捕集與封存是所謂的負排放技術,旨在吸收大氣中的溫室氣體。
“碳捕集與封存包含三個主要階段:碳排放的捕集、二氧化碳
運輸以及在二氧化碳不會產生危害的地點進行地下碳封存,”奧地利國際應用系統分析研究所的經濟學家Nebojsa Nakicenovic解釋道。
碳捕集與封存是會議上的核心主題之一,也許是因為國際能源署在其最新的關于氣候變化議程設置的報告中特別提到這項技術。許多人認為它在全球減排行動中是一項改變游戲規則的技術,但對于碳捕集與封存的推廣,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的應用提出重要警告。
首先,這項技術的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不確定是否可以擴大到能極大地降低排放所需的水平。基本上,必須要在每個化石燃料電廠旁邊或內部建設一個大型碳捕集與封存裝置,或通過管道將氣體從一個地點轉移到另一個地點。下一步還需要封存這些二氧化碳。
碳捕集技術的成本也非常昂貴。
“鑒于碳捕集與封存仍處于開發階段,我們必須投入資金推動研究發展,公共資金還不夠,”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的作者兼英國東安格利亞大學的氣候研究中心丁鐸爾中心的主任Corinne Le Quere說道。
她解釋說,只有強制國家及其行業為碳排放付費,研究和開發所需的資金才能實現,這也是許多觀察家吹捧的能大力減少碳排放的唯一方法。
但
問題是,將世界的命運交到這些不確定的技術手中,會讓發展中國家因對外國援助和進口技術的依賴性增加而變得更加弱勢。國際能源署最好反思——投資推廣負排放技術不完全是減排高招,因為這在發展中國家行不通。
(領先財納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