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灤跨界流域補償“難產”如何建立長效機制待突破
承德是京津的重要供水源地,潘家口水庫入庫水量的82%、密云水庫年徑流量的56%都來自承德。2014年起,國家環保部把開展灤河流域補償作為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事項進行推進,但
河北和天津在補償條件和標準上尚未達成一致意見,補償協議遲遲沒有簽訂。
記者了解到,目前引灤流域補償協議初步確定由國家以國土江河流域綜合整治試點形式給予資金支持,河北、天津再各自支付一部分,以體現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承德一些受訪干部表示,引灤流域補償長效機制建立方面還有待突破。新安江是我國第一個流域補償試點,但這個試點目前存在最大
問題是缺乏長效機制,對國家資金依賴過高。一旦國家撤資,就會出現項目停滯、效果反彈等現象。承德市希望通過試點能夠在長效管理模式和投資模式上有所突破。
一些受訪干部反映,水環境治理最大瓶頸就是資金。目前生態保護投入來源主要為國家、省各類專項資金,而這些渠道的資金量和資金到位時間均不固定且受多種因素制約,無法進行長期、系統性的安排,難以形成穩定的環境保護投入保障機制。其投入方式也較為分散,難以形成有效的合力。“我們現在實施的重點項目受資金限制非常嚴重,國家給的有限,我們配套不起,別的項目的錢又用不了。而且專項資金規定得特別死,給你種樹的,不能用在管護上。很多項目縣里都不愿意申報,錢不知道來不來、來多少,還不如我們投入多。”承德市環保局污防科科長唐慧敏說。
記者采訪時,承德市環保局正在積極謀劃成立PPP模式的“承德水環境基金”,但苦惱于受國家項目資金使用
政策的限制無法實施。“整合各方生態項目資金建立水環境資金,可以形成長期固定的資金來源渠道,減少政策變化或資金量減少等帶來的影響。資金投入哪里、怎么實施都交給地方,國家只要考核地方的生態效益就行。這樣做會極大降低治理成本,也能達到較好的生態效果。”唐慧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