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簡稱溫減法),于6月通過,臺泥、亞泥
水泥窯因有汽電共生設備,未來可賣出碳權賺錢;加上臺泥和平
電力、亞泥嘉惠電廠預期今年營運成長可期,
市場指出,在碳權交易入法,電力吃緊、民營電廠售電價格看漲下,臺、亞泥轉投資的能源事業,每年潛在獲利將達近十億元。
“溫減法”通過後,當地政府會依工業大戶產能給予一定的排碳權,假設排放量超過,必須自行到
碳交易平臺上去買別人的碳權。
臺泥指出,目前臺泥在臺灣和平電廠、花蓮、蘇澳三個廠區共有5座窯,每座窯有一套汽電共生設備。只要政府依開放交易平臺,公司就可以調節產線,拿出多余的碳權賣給有需要企業,依減碳量有數億元營收進帳空間。
另外,臺泥持股59.5%的和平電力,在電力吃緊下,市場預期未來營運成長可期;臺泥表示,由于和平電力使用燃煤發電,近一年來,由于煤價下跌,幅度達3、4成,和平電力的毛利確比前幾年來的好。
和平電力去年營收184億元,臺泥依投資比例認列的投資利益達37億元。
除此之外,臺泥近幾年與工研院在花蓮廠合作進行的可減少二氧化碳的技術“碳捕捉”技術,未來更可能透過碳權買賣,成為臺泥超越水泥本業的最大環保金雞母。
碳捕捉未來的商機之一,就是可抵沖“碳稅”的費用;臺泥指出,以目前中國大陸對水泥廠,就會要求提出產能的1-3%,必須繳交每噸60元人民幣的“碳稅”或減產。未來,有碳補捉技術,就可抵沖碳稅的費用。
亞泥目前在臺灣花蓮等地的水泥窯,也都設有汽電共生設備,在有余力下,預估未來出售碳權的交易也有1、2億元。
亞泥持股59.59%的轉投資嘉惠電廠,2014年營收也達98.05億元,稅後凈利也高達7.83億元。
市場指出,在環保意識高漲,電力吃緊狀態將成常態,臺、亞泥未來在轉投事能源、環保事業領域的成長空間預估可呈逐年擴大,每年潛在獲利應都有數億元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