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一個國家的面貌,一個經濟體的面貌是取決于這個國家的人民,他們的精神風貌是什么,他們有什么樣的價值觀、價值判斷,他們有什么樣的意識,有什么樣的消費偏好,有什么樣的時尚理念,這個決定了未來。所以這個事情我是寄希望于90后、00后,到2030年的時候,他們就是作為消費者的主力軍,社會的主要購買力在他們身上。當然,我們這一代人還在前面打基礎、做鋪路石,但是老百姓最重要的是轉變觀念,在日常生活中,比如你家孩子結婚為什么要辦幾十桌的宴席,要什么長長的凱迪拉克的車隊,一定要這么做嗎?有沒有電子化、信息化的方法廣而告之,一定要鋪張嗎?是這是我的個人觀點。另外,把公共交通系統、綠色出行作為自己的一個習慣,其實你熟悉他了,你就不覺得不好了。
今天我早上從西四環到演播室就是坐地鐵來了,事先查好地圖,做好規劃,地鐵擠,但是就過來了。其實熟悉這個路線,如果天氣不是惡劣的環境下,盡可能騎自行車,如果在半個小時以內的路途盡量騎自行車,另外坐
公交車、地鐵。這些都是實際的生活例子,實際上他是取決于你的偏好和習慣。當然,養成這樣的偏好和習慣以后,他會影響
市場的需求。需求變了以后,對那些高碳的生活需求就會降低。另外買車一定要買大排量的嗎?其實想一想,我們主要用車是代步工具,小一點的排量一點兒不耽誤使用,你的地位、你的成就不一定要用一個大排量的車來顯示。
通過你的言談,通過你的博客、通過你的微信都可以顯示你的涵養、境界,人們會尊重你的。但是你一定要開一個大車,我覺得要形成社會鄙視這樣的傾向和虛榮行為,這樣都有利于走向低碳。當然,這種觀念的形成、價值觀的形成、偏好的形成,需要政府在
政策上引導,在措施上支持。政策引導一個最核心的政策就是價格的政策,就是要讓高污染、高排放的行為付出經濟代價,就讓它貴起來,我認為這是一個比較核心的。當然再加上一些必要的許可來限制高碳行為和不科學、不文明的行為,要給予強有力的限制。但同時,你不能光限制完就不管了,還要他方便,還要給他找到出路,修地鐵,把公交修好,把最后一公里連接起來、方便起來等等。
建筑的
節能,老百姓說我想節能,但是空調和供暖系統可不是老百姓想改就能改的,那在開發商建這個樓時就得建好,讓老百姓有條件去用公交,讓老百姓有條件去用高效的電器、高效的供暖系統和制冷系統,這些措施都是政府和企業要通過他們的規劃,通過他們的技術研發、投資去解決的,只有這樣,老百姓的低碳意識才能真正落地,才能有用武之地。 ?(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副主任 鄒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