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看午夜高清性色生活片/免费国产在线视频/欧美性福利/果冻传媒91制片厂演员有哪些

國家自主決定貢獻INDC:應對氣候變化的“中國功夫”

2015-7-6 22:53 來源: 財新網

念好溫室氣體排放的“減字訣”


一、念好溫室氣體排放的“減字訣”

到2030年的四大量化行動目標無疑是這套功夫中的最見真章的招式,盡管眾人所期望的“絕世武功”——2030年峰值水平的絕對量目標,并未出現,有點“密云不雨”的意味,但功夫歷來講究“亢必有悔”,留有回旋的余地是可以理解的,歷史上沒有一個國家出臺過真正意義上的峰值政策,峰值都是事后觀察到的,畢竟誰也無法準確預測未來15年發生的事情,所謂步有虛實,可退可進。

(1)經濟和碳排放每年脫鉤4%。四大招式中的先手是大幅提升經濟效率,是既有政策套路的延續。按照文件中2005-2030年下降60%-65%的目標,中國碳強度下降率將連續25年保持年均3.6%-4.1%,如同改革開放創下的經濟奇跡,這一提質增效的速度在當今世界上絕無僅有。而且按照中國特色,這一目標往往以高線執行,一般都提前超額完成,比如“十二五”就有可能比既定目標超2個百分點、至2020年則可能超45%的上線。我國2014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33.8%,即年均下降4.5%,降幅總體上比美國(2005年以來3.0%、1990年以來2.3%或1970年以來2.4%)、歐盟(2005年以來2.6%或1990年以來2.3%)、歐洲(2005年以來2.6%、1990年以來2.0%或1970年以來2.2%)、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國家(2005年以來2.1%、1990年以來1.7%或1970年以來2.0%)以及全球平均(2005年以來0.3%、1990年以來0.8%或1970年以來1.0%)都要大得多。根據經合組織長期經濟預測分析,美國如果能實現2025年相比于2005年溫室氣體下降26%-28%,那么2005-2025年年均下降率約為3.5%-3.6%,而歐盟如果能實現2030年相比于1990年溫室氣體下降40%,那么2005-2030年年均下降率約為3.2%,中國未來三個“五年計劃”年均下降幅度預期約4%左右,比前兩者力度都大。但這個問題也要辯證來看,中國當前的碳強度約為歐盟的7倍、美國的5倍、全球平均的3倍,下降空間確實很大,所以此招式雖然凌厲,但只是其中一招,仍要直面效率差距問題。

(2)全國人民每人1噸非化石能源。能源是排放的牛鼻子,真正一招致勝的還是能源革命,能源消費總量和結構就是任督二脈。總量終歸是硬約束,計劃色彩過于明顯,真正的命門還在結構,如果到2030年中國能源消費增速降至2-3%、總量控制在65億噸標煤,那么按照文件目標占比20%的非化石能源消費量就將達到13億噸標煤。中國2005年和2014年非化石能源比重分別為7.4%和11.2%,消費量分別為1.9和4.8億噸標煤,這意味著未來中國非化石能源發展連續25年保持年均8%左右的增速才能滿足此需求,非化石能源增量預計將占全球增量總和的1/3以上。至2030年每年非化石電力大致需新增2500億千瓦時左右(每年新增裝機容量約6千萬千瓦),其中核能新增裝機容量約2億千瓦(約220個反應堆,年均14個,相當于每年全國超過1/3的省各1個)、太陽能新增裝機容量約3億千瓦(約1.7萬個光伏電站,年均1100個,相當于每年全國超過1/3的縣各1個)、風電新增裝機容量約4億千瓦(約22萬臺風機,年均14000臺,相當于每年全國超過1/3的鄉鎮各1個)。此招式排山倒海,2030年電力價格將有可能因此上升17%至23%,所以要考慮提前通過補貼和稅收減免、價格機制改革、市場化等手段釋放紅利逐步對沖該風險。

(3)每年種樹種滿1個北京。最直接和樸素的招式就是增加森林碳匯,加快恢復受到破壞的生態和環境。中國是目前少數提出量化碳匯目標的國家,2014年森林蓄積量相比于2005年增加了21.9億立方米,森林面積增加了2160萬公頃,相當于13個北京市或接近1個英國的國土面積。到2030年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45億立方米,上述數據都將翻一番,森林碳儲量將增加25.5億噸。據國家林業局調查規劃設計院測算,該舉措協同的生態效應也十分顯著,年涵養水源將達到約1200億立方米,年固土量約為70億立方米,年滯塵約12億噸,年吸收污染物8000萬噸。根據第八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主要結果,目前中國森林面積和森林蓄積分別位居世界第5位和第6位,人工林面積居世界首位,但森林覆蓋率仍遠低于全球31%的平均水平,人均森林面積僅為世界人均水平的1/4,人均森林蓄積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7,森林每公頃蓄積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69%,木材對外依存度接近50%。中國上一階段完成碳匯目標的進度超出預想,未來會遇到有限的土地和自然資源的制約,需要通過更精細化的管理較大幅度提升單位面積的綜合生態服務能力,并充分利用邊際性土地。

(4)“十五五”出現峰值或可期許。應該說,通過上述三大支撐功夫,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峰值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事,是果而不是因。但峰值可能以波動的形式反復出現,這也是在工業化國家中普遍觀察到的現象。從工業化國家的歷史看,發達國家主要可以分為三類:紅標模式,以美加澳為代表,人均排放峰值在15噸以上,排放總量峰值一般出現在2005年以后,且以不穩定總量峰值為主,共4個國家;黃標模式,以德英比為代表,人均排放峰值在10噸以上,排放總量峰值一般自然出現在1970年代,且以穩定總量峰值為主,共8個國家;藍標模式,以日意西為代表,人均排放峰值在10噸以下,排放總量峰值一般出現在2005年以后,且以不穩定總量峰值為主,共12個國家。如果以經濟發展水平作為衡量標準,根據經合組織對全球未來經濟增長的預測,可以預見到中國如果參照紅標模式發展,碳排放峰值到達時間大約在2040年;如果參照黃標模式發展,碳排放峰值將可能出現在2025年之前;如果參照藍標模式發展,碳排放峰值將可能出現在2035年左右,雖然時間晚于黃標模式,但排放水平將更低。對發展中國家而言,紅標模式是應該堅決避免的,而如果像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大國能夠結合黃標模式和藍標模式(黃色+藍色=綠色),利用后發優勢和技術溢出效應,爭取實現比黃標模式峰值更低、比藍標模式峰值更早的新型模式,那本身將就是一種進步和對全球的貢獻。中國當前走的是分階段、分區域、分行業的漸進式改革路子,其中“十一五”時期的排放增量約為20億噸,“十二五”和“十三五”時期的增量有可能分別控制在15和10億噸以內,增量逐個五年計劃下降一個臺階,最終穩步達到峰值。預計2030年左右中國二氧化碳達到峰值時人均GDP水平約為1萬美元(2005年不變價),而美國和歐盟達到峰值時的人均水平已經分別超過4萬美元和2萬美元(2005年不變價),屆時中國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約為8.6噸左右,而美國、德國和英國達峰時的人均水平超過19.5噸、14.1噸和11.3噸,可以說中國通過努力將實現比發達國家階段更早、水平更低的排放峰值,真正走上新型的、可持續的綠標模式。

最新評論

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