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府近日發布并提交給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的《強化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中國國家自主貢獻(INDCs),展現了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至2030年的低碳發展藍圖,也展示了中國政府對國內人民和國際社會負責的自主、自信與自強。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是中國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施國家綠色化戰略的主動作為,中國希望能和國際社會一道,化挑戰為機遇,加快推動可持續發展,維護全球生態安全。
低碳轉型:維護氣候安全的貢獻
首先是推動經濟低碳轉型,以世所罕見的速度大幅提高經濟效益,到2030年單位GDP二氧化
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十一五”期間,中國以年均6%碳排放增長速度,支撐了經濟年均11.2%的增長速度,碳排放強度下降約為21%,經過努力“十二五”碳排放強度下降目標可能超額完成,預計可達到19%左右。如果要實現2030年目標,今后三個五年計劃的下降幅度仍要保持在18%~19%,這意味著中國
碳強度下降率將連續25年保持年均3.6%~4.1%,這樣的下降速度在當今世界絕無僅有。美國和歐盟1990年以來的碳強度年均降幅都僅為2.3%,即使表現突出的英國和德國,也僅分別為3.0%和2.5%。即使考慮到發展階段可比性,從歐洲1950年和美國1970年以來其下降的幅度也幾乎一致。根據經合組織的預測分析,如果美國能實現2025年比2005年溫室氣體下降26%~28%,其年均GDP排放強度下降率約為3.5%~3.6%,而歐盟如果能實現2030年比1990年溫室氣體下降40%,那么2005后年均GDP排放強度下降率約為3.2%,兩者下降幅度仍都低于中國。
其次是加快能源低碳轉型,以極大力度部署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0%左右。中國2005年和2014年非化石能源比重分別為7.4%和11.2%,消費量分別為1.9和4.8億噸標煤。根據國際能源署等機構預測,如果中國能實現2030年非化石能源比重達到20%,其消費量將達到13億噸標煤,分別為2005年和2014年的6.7倍和2.7倍,非化石能源消費量將連續25年保持年均8%左右的增速。自2005年以來,中國的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分別增長了3倍、90倍和400倍,新增可再生
電力消費量已經超過經合組織成員國增量的總和,占到全球的42%左右,如果2030年目標如期實現,預計中國可再生能源消費增量將是經合組織成員國增量總和的2~3倍,非化石能源消費增量預計將占全球增量總和的1/3以上。
最后是提升有限的土地和自然資源的綜合生態服務能力,到2030年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45億立方米。中國2014年森林蓄積量相比于2005年增加了21.9億立方米,森林面積增加了2160萬公頃,相當于13個
北京市或接近1個英國的國土面積。中國是目前少數幾個提出量化
碳匯目標的國家,到2030年森林面積和蓄積量將在現有基礎上翻一番,預計森林碳儲量將增加25.5億噸。
根本目標是實現發展模式的低碳轉型,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達到峰值并爭取盡早達到峰值。通過上述三大支撐目標,據有關專家初步測算,從2005到2030年中國累計相對
減排量將占全球累計相對減排量的50%以上。初步分析表明,預計2030年左右中國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時人均GDP水平約為1萬美元(2005年不變價),而美國和歐盟達到峰值時的人均水平已經分別超過4萬美元和2萬美元(2005年不變價),達峰時中國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約為8.6噸左右,而美國、德國和英國達峰時的人均水平分別超過19.5噸、14.1噸和11.3噸,應該說中國通過努力將實現比發達國家階段更早、水平更低的排放峰值,為減緩全球氣候變化做出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