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區域推動 差異化峰值目標管理
到2020年左右少數發達地區基本實現排放峰值。這些地區包括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大區域經濟圈,其中
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廣東省(含
深圳市、廣州市)、
遼寧省、
海南省和蘇州市、淮安市、鎮江市、杭州市、寧波市、溫州市、廈門市、南平市、青島市、保定市、石家莊市、秦皇島市這些低碳試點省區和城市要率先在2020年前盡早實現排放峰值。這些發達地區的人口占全國的30%左右,經濟總量占全國45%左右,能源消費和
碳排放占全國50%左右,目前的人均排放水平已經較高,應協同大氣污染防治等環境保護措施,先行探索和實踐低碳工業化、低碳城鎮化的可持續增長模式,“十三五”期間實現煤炭消費總量負增長和煤電裝機零增長,通過逐步提高接受外輸電比例、增加天然氣供應、加大非化石能源利用等措施替代燃煤。2020年左右達到峰值后應盡快實現碳排放總量的下降,到2030年排放水平降低至2010年排放水平以下,為后發展地區騰出排放空間。到2050年這些地區的排放總量應降至2010年的60%左右,形成較強的低碳能源和經濟競爭力。
到2030年左右全國大部分地區基本實現排放峰值。這些地區包括中、西部大部分區域以及部分東部后發展城市,其中重慶市、湖北省、
陜西省、
云南省、晉城市、呼倫貝爾市、
吉林市、大興安嶺地區、池州市、南昌市、景德鎮市、贛州市、濟源市、武漢市、桂林市、廣元市、貴陽市、遵義市、昆明市、延安市、金昌市、烏魯木齊市這些低碳試點省區和城市要率先在2025年左右實現排放峰值。這部分地區的人口占全國的60%左右,經濟總量占全國的50%左右,能源消費和碳排放占全國45%左右,目前中西部的人均排放水平僅略低于全國平均,應避免走單純承接發達地區傳統重工業轉移的老路,利用后發的
政策、
市場和技術優勢做優增量、調整存量,實現經濟的低碳可持續發展,加快非化石能源、天然氣資源的長期技術戰略和基礎設施布局,控制和優化煤炭消費,2030年前實現煤炭消費總量負增長,并逐步實施火電裝機燃氣排放標準。在2025年左右達到峰值的區域可以保持5至10年左右的穩定平臺期,并力爭在2040年左右降低至2010年的水平。到2050年這些地區的排放總量降至2010年的80%左右,實現低碳可持續發展。
到2040年左右全國貧困地區基本實現排放峰值。這些地區包括生存環境惡劣和發展相對落后的西部地區和山區,特別是六盤山區、秦巴山區、武陵山區、烏蒙山區、滇桂黔石漠化區、滇西邊境山區、大興安嶺南麓山區、燕山-太行山區、呂梁山區、大別山區、羅霄山區的連片特困地區可以較晚實現峰值,但不鼓勵發展高排放產業破壞本已脆弱的生態環境。這部分地區的人口占全國的10%左右,經濟總量、能源消費和碳排放低于5%,發展落后全國20年左右,目前其人均排放水平顯著低于全國平均,因此應給予公平性考量和碳排放補償機制,允許這些地區通過碳轉移支付和市場交易實現脫貧和低碳發展協調推進,盡可能通過發展可再生和分布式能源滿足其消費需求,資源枯竭型貧困地區要盡快實現轉型,發展生態低碳產業,增加
碳匯。鼓勵這些地區在2030年后盡早達到碳排放峰值。到2050年這些地區的排放總量基本維持在2030年左右水平。
中國如果能在生產型排放增長趨穩和下降、生活型排放仍大幅增長的階段分區域統籌布局、主動引導消費模式,同時利用后發優勢大規模應用創新技術,催生新產品和新模式,形成
節能低碳的產業體系,培育出新的增長點,那么可以預期中國將能在較高技術和發展水平上更為平穩和公平地實現全國范圍內的低碳轉型和排放峰值。
(本文作者系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中心戰略規劃部副主任、清華大學現代管理中心兼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