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區域碳市場先行
在試點向全國碳
市場過渡過程中,區域
碳市場的逐步興起成為一個趨勢。
據洪繼元介紹,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背景下,
北京市與
河北省承德市已經開展了跨區域的
碳交易,并取得了積極的進展。目前承德市6家
水泥企業已經納入了北京市
碳排放交易系統。初步測算,這6家企業的碳排放占整個承德市碳排放的60%左右。此外,承德市的林業
碳匯項目,已經在北京環交所成功掛牌,累計成交量已經達到了7.05萬噸。
“實踐證明,跨區域的碳交易,不僅擴大了北京碳市場的總量,提高了市場的活躍度,也為探索利用市場化機制實現跨行業、跨區域的生態補償方式,促進區域
節能減碳生態環境的建設邁出了堅實的步伐。”洪繼元表示。
據透露,不僅是承德市,相關跨區域的碳交易工作在
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鄂爾多斯以及河北省張家口等地也在有序推進與協調中。
深圳市發改委副主任蔡羽也透露,深圳也正推動碳市場交易規模的擴展,提出要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兩個市場”。一方面,面向中國境內的西北省份;另一方面,希望引入東南亞、南亞國家
CDM項目(清潔發展機制)及境外投資者進入深圳碳交易市場。
據蔡羽介紹,國際上成功的碳交易市場都是從區域合作市場發展起來的。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區域合作市場的生命力可能大過單一的市場。蔡羽認為,中國未來的碳交易市場之路可能是多層次的。
不過,區域碳市場雖已有突破,但挑戰猶存。
2013年11月28日,北京會同天津、河北、內蒙古、
陜西、
山東簽訂了“關于開展跨區域碳
排放權交易合作研究”的框架協議,北京市發改委委托國家氣候戰略中心、清華大學,北京環境交易所等研究機構開展“跨區域排放權交易
政策體系和制度建設”的研究課題。“項目進程過半,發現存在一些
問題。”作為課題的主要參與者,王毅表示,這些挑戰主要來自多個方面。
首先是主管機構的職責、定位以及如何統一協調的問題。“《碳排放交易管理暫行辦法》只規定了省級人民政府應對氣候變化主管部門的一些管理權限,對于市人民政府并沒有明確對應的管理權限,因此,哪個部門來落實、相關的管理體制工作機制如何建立是跨區交易實踐中面臨的首要問題。”
其次是如何處理好參與企業門檻的差異性。“每個試點控排企業門檻、國家溫室氣體排放上報制度中的重點單位門檻以及未來全國碳市場控排企業門檻都不盡相同,比如從承德參與北京碳交易市場的控排企業來看,其排放水平遠遠高于北京控排的門檻。”
同時,最為核心的問題是,配額分配以及控排系數如何反映地區差異、行業差異和企業差異。并且試點現存的制度、履約方式、處罰標準如何與全國碳市場銜接或統一也是跨區域交易面臨的挑戰。
對于這些探索,王毅認為意義重大。“區域性碳市場有可能成為全國碳市場發展中的一個過渡階段。現在北京市的跨區交易,在某種意義上也就是我們對構建全國的統一碳市場,在某些方面的示范突破和帶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