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planetark網站報道,巴黎聯合國氣候大會旨在達成一項遏制全球變暖的協議,卻很有可能反成為2℃控溫目標的“墓地”。
氣候談判者和科學家們一直將控制全球升溫幅度在2℃內視作核心目標,他們認為,一旦超過這一閾值,世界將遭受更加嚴重的洪水、旱災和暴風雨,海平面上升的趨勢也將加劇。
但現在距離大會召開不到半年,達成協議實現控溫目標的前景卻不容樂觀。
溫室氣體排放量在近幾年達到歷史新高,而各國政府提出的到2020年的
減排量和后續的進一步減排承諾并不足以實現2℃目標。在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國際關系學教授大衛·維克多(David Victor)看來,這一目標將會落空,“巴黎將是一場沒有尸首的葬禮”。
德國國際和安全事務研究所的奧利弗·戈登(Oliver Geden)也認為:“2℃是氣候辯論的焦點,但似乎并不是政治行動的焦點。”
但聯合國表示,隨著各國官員在6月1日至11日期間齊聚德國波恩為巴黎峰會奠定基礎,2℃目標的實現仍然指日可待。
聯合國首席氣候變化官員克里斯蒂娜·菲格雷斯(Christiana Figueres)承認,作為巴黎協議的基石,各國的減排計劃還不足以實現2℃目標,但她說,新的機制中還包括未來的多輪會談,或許能夠推動實現2℃目標,“這就像跑馬拉松,你不能一步到位。”
2℃閾值是一個雄心勃勃的目標。隨著1880年以來工業化的普及,氣溫已經上升了0.85℃。聯合國的研究表示,這可能已經造成了不可逆轉的變化,格陵蘭島的冰雪消融和珊瑚礁的白化就是例證。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去年報告稱,要保持氣溫升幅低于2℃,需要全球在數十年內每年削減3%至6%的溫室氣體排放。這樣的減排力度將是現代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國際能源署說,不論是1991年蘇聯解體時,還是2009年全球經濟衰退時,經濟活動的下降程度都不足以實現如此快速的減排。如此規模的減排可能需要二氧化碳捕集等新技術。
有些專家希望設置替代2℃的目標。新的衡量標準可能是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水平,或是到2050年或2100年實現零
碳排放的階段性進展等。
不過,由于中國和美國這兩個最大排放國已簽署協議,攜手聯合減排;企業也參與進來,尋求解決辦法;太陽能發電和風電價格已經下跌,我們仍然有理由保持樂觀。
同時,各國領導人也希望避免任何關于巴黎會談將失敗的可能性。法國外長洛朗·法比尤斯(Laurent Fabius)近日表示,“有一種哥本哈根綜合征,沒有哪個國家領導人想要再(經歷)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