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看午夜高清性色生活片/免费国产在线视频/欧美性福利/果冻传媒91制片厂演员有哪些

全球變暖責任分配:自然債務指數

2015-5-28 22:27 來源: 科學網 |作者: 蔣大和

Kirk R. Smith 1991:
全球變暖責任分配:自然債務指數
Allocating Responsibility for Global Warming: The Natural Debt Index
 
AMBIO 20(2), 95-96
 
當前大氣層溫室氣體(GG)濃度的上升趨勢引起了至少三個重要問題
1.  如果必須做些事來改變這一趨勢,何時做,做多少?
2.  應當采納什么項目,在哪里實施?
3.  誰來付出(負責)?
 
回答上述每一個問題,都要求科學、工程、經濟和政策的各種綜合性研究。重要的是要開發既反映真實世界,又形式簡單且易于理解,因此具有政策可操作性的計量指標。困惑則產生于未能仔細解釋采用指標的含義,特別是回答要做什么和在哪里做的問題二的指標,以及回答應當由誰來負責的問題三的指標。
 
關于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問題,多數按國家或按國家群的當前排放強度的大小來討論,例如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等。下一步常是比較未來相對排放強度的變化,目的是發現化石燃料應用預測將高增長,從而最具有潛力減排的地方[1]。雖然這樣的討論也許可以回答上面第二個問題,但對于第三個問題就不合適了。
 
首先,這樣的討論突出了因為歷史原因或當前分類法被歸于人口龐大的國家或國家群。這種討論方法也許適合于選擇哪些政府在實施能源轉換或能效提高后能取得最大的效果,但對于追溯發生今天情況的責任是沒有用的。這樣討論的效果如同累進稅,說印度應當繳納比丹麥高的稅率,因為印度全國的總收入比丹麥高三倍多,所以應當從富裕的相對程度來比較。討論對溫室氣體排放責任時,應用人均排放強度因此按國家排放強度的準確程度高得多。舉一個極端例子:按國家排放強度是說,新加坡的三百萬人口可以排放相當于中國十一億人口的總排放量。應當說,按人均排放強度來討論并不否認任何在中國成功實行的減排工作要比新加坡類似工作在全球的影響大得多。
 
按國家討論的第二個弊病來自于強調了在世界某些地方出現排放強度的高增長率。但大氣層并不直接受排放強度的影響,主要影響的是絕對量。舉例說明:按國家討論,1986年孟加拉國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長12%就會比當年增長僅6%的瑞士具有更大責任。但實際上1986年瑞士絕對排放量比孟加拉國多90%[2]。以人均排放量計算,瑞士人均排放量是孟加拉人的30倍(瑞士每人97公斤,孟加拉每人3公斤)。實際上,即使保持零增長率,瑞士排放溫室氣體的影響仍然會保持多年比孟加拉的影響大。例如瑞士排放強度零增長,孟加拉排放強度年增長5%,這兩個國家的人均排放強度達到相當需要80多年的發展。這又一次說明,排放強度增長率在選擇溫室氣體減排項目中是有用的(問題二),因為和改變已有狀況相比,控制和減少未來的排放增長比較容易和經濟,但這種方法不適用于回答責任問題(問題三)。
 
正如溫室氣體的作用及其在大氣層存留時間所表明的那樣[3],溫室氣體排放引起全球變暖是因為地球暴露于這些氣體之中造成的后果,但瞬時排放強度關于變暖的作用影響則相對較小。這表明,當前情況下討論各國的責任最好是比較按時間積累的歷史總排放量,并把各種溫室氣體的大氣層存留時間和輻射強迫影響都計算在內。這就提供了一個比以某時排放強度或增長速率來確定責任大小更好的計量方法。
 
具體說來,這個計量方法需要各個溫室氣體排放的歷史數據,以及這些氣體在大氣層中的變化速率。但作為一種近似,可以把在最重要的產生源化石能源燃燒中產生的,溫室氣體中最重要的二氧化碳,按最重要的歷史時期,1900年至今(在這一時期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絕大部分還沒有被自然過程去除),進行累加。例如,美國當前在世的每一位公民,分攤美國歷史上累計的排放,而且以二氧化碳形式繼續存在在大氣層的碳量約為260噸,而印度人相應地只有6噸[4]。
 
這一現存二氧化碳量就是我們可稱之為“自然債務”的一部分。自然債務是因為人類消費自然資源的速度高于自然界能夠再生這些資源的速度產生的。在全球變暖問題中,這部分自然債務來自于排放溫室氣體到大氣層中的速度高于能夠自然去除的速度。如同“國家債務”,全球變暖中的自然債務問題就是我們為了為了保持高速度經濟發展,向未來借用了債務,這里是借用了自然界未來的對溫室氣體的同化能力。這些債務使我們能夠以比不斷償還控制費用更快的速度發展經濟。然而,也和國家債務類似,當這個自然債務不斷增長,在將來的某一時間,自然界將發生嚴重的反彈事件。
 
美國看來將為全球自然債務的1/3負責任,主要因為美國從本世紀早期開始就大量使用了化石能源。因此,今日每個美國人應當平均承擔的這一自然碳債務,要比世界上其他人平均承擔的債務超過10倍。美國成就了全球最強的經濟體,但這樣做的時候也借貸了最大的自然債務。
 
比較一下美國和印度排放量的相對增長:如果美國人均排放量保持目前情況不變(每年每人5.2噸),而印度將保持以當前速率增長(在目前每年每人0.22噸基礎上以4.6%速率增長),則印度將在2024年達到每人每年排放 1噸的水平。這一美國人在1900年以前已經達到的中等排放強度,和較好的技術和可替代能源一起,可能達到足以滿足印度人的某種最低需要的程度。在這35年內,印度人均碳排放量將因此翻4倍,而美國的自然債務將只增加70%。但從全球變暖出發點看,美國人的自然債務因此從260噸到440噸,增加量是印度人從6到24噸的10倍!正是這些絕對量的增加,導致全球變暖,并且最好地說明了其全球影響。因此,自然債務(人均累積現存溫室氣體排放量)是回答問題三的最好指數。然而,雖然發達國家的自然債務最高,并不意味著最好的初始減緩項目應當選在發達國家(問題二)。森林再生是其中一個明顯例子,可能是既經濟又對發展中國家有利的項目。我們需要開展全球性可釋放自然債務項目的調查,因此來比較其費用和邊際影響。從而通過適當的國際安排,不論在什么地方,可以首先資助那些最好的項目。
 
以當前排放量為指標而不是累積現存排放量為指標來討論問題三,有另一個隱藏的假設:當前溫室氣體在大氣層中的累積量在某種意義上是一個蓋板,我們不可能達到低于它的累積量,可以指望的是減少將來的排放量,以達到較少的,但仍使全球溫室氣體濃度上升的排放量。雖然很遺憾地這可能是真的,但該假設并沒有被認真論證過。
 
首先,即使這個假設屬實,也會導致回答問題二和三采用適當指標的混淆。關于債務的責任并不會因為負債者現在不償還而減少,反而會在其最近將來增加。
 
進而言之,象美國這樣的國家是有可能減少其自然債務的??刂谱匀粋鶆盏拈_端將從控制每年的借貸開始。例如,美國國務院應當建立一個新的Gramm-Rudman法令,旨在減少這個國家借貸自然債務。其次,美國應當能支持其他國家的項目,以減少溫室氣體的年排放量。
 
為減少累積自然債務以及每年發生的虧空,應當設立相當數量的工程項目。為減少過去的自然債務,目前最實際的項目看來是栽種樹木。例如有初步研究表明,從在大型植樹或森林再生項目中,通過光合作用從大氣層去除每磅碳的起始費用僅有約 1美分(每噸20美元)。這一計算沒有考慮碳的自然衰減,即今天栽種的樹木在50年后固定的碳,被認為和第二年固定的碳相同[5-7]。
 
在這方面的費用,美國從1900年以來累積的自然債務(約700億噸~70billion tons)的經濟價值約為1萬5千億美元(1.5 trillion dolars)(約每位美國公民6000美元)。事實上,要償還這一自然債務的費用還要高許多,因為象規?;N樹這類項目將很快失去最好和最經濟地點的可選擇性。到時候,美國相當部分自然債務償還時,從大氣層中去除 1磅碳的費用將會高得多。而且,將會有不可思議地巨大的用地面積或生物質會被要求收獲和去除。正像美國國家債務(約 3萬億美元)那樣,全部償還自然債務可能是沒有必要的,也是不可接受的。
 
這些費用只是估算,但已經給出了一個關于化石燃料二氧化碳部分自然債務尺度的了解。當然,還有其他二氧化碳排放源和其他溫室氣體(特征衰減時間和溫室效應強迫各不相同)和其他計算方法。排放量也還可以按收入和地理位置進一步分解。總的自然債務也會比僅計算溫室氣體排放大得多。
 
償還相當份量的自然債務可能不容易,但不能因此放棄償還。也許這才是以可持續形式滿足所有人群基本需要的唯一路徑。
 
不論償付所有過去的自然債務是否可行,基本出發點保持不變。絕大部分國家的當前經濟狀態部分地是通過借貸自然債務達到的,所以,應用指標來分配應當作什么的責任僅有的公平做法是,該指標要能表明按照借貸自然債務的同樣比例來分配。
 
參考文獻:
1.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1989. Policy Options for Stabilizing Global Climate Change, Executive Summay, Washington, DC.
2.  Marland, G., Voden, T., Griffin, R., Huang, S., Kanciruk, P. and Nelson, T. 1989. Estimates of CO2 Emissions, ORNL/CDIAC 25, Oak Ridge National Lab. Oak Ridge
3.  Smith K. R. and Abuja, D. 1990, Towards a greenhouse equivalence index: The totatal exposure analogy, Climate Change 17, 1-7
4.  Cumulative surviving aggregate by country, rather than per capita, have been previously suggested as an index of responsibility, e.g., Kellogg, W. W. and Schware, R. 1981, Climate Change and Society, Westview Press, Boulder
5.  This illustrative cost per kilogram was derived from the costs of planting enough forest to sequester a kilogram per year, In Dudek, D. 1988, Offsetting New CO2 Emissions, Environmental Defense Fund, New York
6.  Marland, G., 1988. The Prospect of Solving the CO2 Problem Through Global Reforestation, DOE/NBB-0082. Oak Ridge National Lab. Oak Ridge
7.  Sedjo, R. 1989, Forests: A tool to moderate global warming? Environment 31, 14
8.  First submitted November 15, 1969, accepted after revision January 11, 1990
-----------------------

最新評論

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