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4-26 15:05 來源: 中國碳交易網 |作者: 張博
京都議定書規定允許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合作實施溫室氣體減排。也就是說,為了達到京都議定書規定的減排任務, 有減排指標任務的發達國家可以到發展中國家購買排放指標。這樣就在碳排放等問題上人為地設定了一個商品和利益模式, 這樣的商品實際上是衍生出來的。
按照京都議定書規定: 當某國不能按期實現減排目標時, 可以從擁有超額配額的國家購買一定數量 的配額以完成自己的減排目標。同樣地, 在一國內部,不能按期實現減排目標的企業也可以從擁有超額配額的企業那里購買一定數量的配額以完成自己的減排目標,交易市場便因此形成,碳排放形成 ! 大宗商品交易的國際市場。在此機制下, 當前全球碳交易市場年均交易額已達300億美元,預計將來還會大幅增加。
京都議定書正式生效后,全球碳交易市場出現了爆炸式增長。 2008年全球碳交易市場價值達1263.5億美元,比2007年的630億美元上升了100.6% 。據易碳家了解到,在歐洲,企業可以通過買賣二氧化碳排放量信用配額來實現排放達標的目標。碳排放已經成為一種市場化的交易。在倫敦金融城,除了股票、 證券和期貨交易所外,還有不少專門從事碳排放交易的公司。
眾多碳交易市場中, 主要有歐盟排放交易體系、英國排放交易體系、美國芝加哥氣候交易所和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的溫室氣體減排體系四個碳交易市場。其中,歐盟排放交易體系是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場,2008年占全球碳交易總量的近60% 。而英國的倫敦金融城和美國的芝加哥氣候交易所已經成為全球碳交易的兩大中心。目前,全球范圍內共有20多個碳交易平臺,交易標的主要有兩種,一是二氧化碳排放配額以及由此衍生出來的類似期權與期貨的金融衍生品;二是相對復雜的減排項目。英國一財務公司曾在2009年6月發表報告,預測全球碳交易市場2020年將達到3.5萬億美元,有望超過石油市場,成為世界第一大市場。